孔子弟子曾参
曾参,字子舆,鲁国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大概孔子在时曾参还不太为同门所重,为孔门四科所无。但在《论语》中称“子”,所以曾参弟子可能是《论语》的主要编撰者。在后世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与颜回、子思、孟子并列为“四配”。曾参可以说是孔门的苦行僧,资质鲁钝,而脚踏实地、勤奋好学;更能一日三省,所以颇得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性格镇静坚毅,一丝不苟,笃行仁道,认为真正的君子能托孤、能寄命、能守大节;以礼自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死而后已。曾参上接孔子,下传子思、孟子,为儒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据说是《大学》和《孝经》的作者,并以孝的思想名重于后世,且自身即是孝亲的艰苦卓绝的践行者,并认为“慎终追远”,可使“民德归厚”。政治上主张哀矜为政。《礼记》上记载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如下: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敬请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曾参性格较鲁钝,而能沉静坚毅,慎独反省,苦学不倦,故自颜子没后,终得孔子之道者,曾子也。“子曰:参也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且曾参能领会孔子一贯之道,故能忠恕为本、守之以约、融会贯通。“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认为志士所应有的使命和品格。“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再说君子之人格、之大节、之凛然正气。“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参可谓“守死善道”者,此孔门之真传,后世之道由曾参传,非由偶然。礼仪章程,则非君了所务。“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参临死尚且“战战兢兢”,可见平时之尽心、之谨慎、之笃实。“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孔门论孝重生时尽其欢死后无改其道。“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孔门重视祭祀的原因还在民众。如能致敬致诚于死者,必能致敬致诚于生者,生者互敬互诚,则风俗自然笃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参认为无道之世,更应哀矜为政。“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