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中华道统探源
谈到安定心灵的学问,大家总是想到心理学。一谈到心理学,大家只会想到西方弗罗伊德、荣格等学派。但难道东方的悠久文化里,没有一项能定静心灵的学问吗?有的,在古老的中国,安定心灵的学问叫做「禅」!一谈到禅,大家总不免先想到禅宗,但禅宗怎么来的呢?众所周知,它是在公元五百二十年由达摩带入中国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那么中华文化从伏羲(公元前六千四百年出生)至今八千余年,减去一千五百年,还有六千五百余年的悠悠岁月,就没有一个哲人能阐述出安静心灵的禅学了吗?不!中国历代都有无数的哲人及圣贤出世,当然有着非常超脱究竟的禅学道统在中国流传着。那么这个”中国禅”的道统是怎么开始的?又是怎么流传的呢?容我慢慢说来。
「道统」之说是中国人对于传道系统的说法。何谓道?「道」是宇宙生化万物的一股总能量(气),当然也是人类心性构造的总源头,更是安定心灵的总根本;何谓统?「统」如丝绪然,也有绵延流长之意。道统谱系就是上古圣神禀承天命继天立极,依天道天理而立人道性理心法的最高标准,并使其世代相传的一条文化链。这条文化链不仅象征着中国文明持续不已的演进,最主要是涵示着自在解脱的圣贤心法、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以及四海一家的博大哲学。
只是这道统常因诸子百家见地常有深有浅,众说纷纭,因此让人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又因清末西风东渐,五四运动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转而对西方的船坚炮利、科技学术、政治法制、甚至心灵技巧都有好多的羡慕!于是什么是中国老祖宗最精深的性理心法之学,在这数百年里,不仅被西方思想界所轻视,也被中国学术界所忽视。最后导致中华道统中最深邃的性理心法,及天人合一的修养内涵,也一概全丢尽了。
这一百多年来,身为中国人,却看不到属于中国老祖宗幽深的性理心法被弘扬,我们身在此山中却不断引颈往外看,加上中国向来有博大的胸怀接纳外来信仰及学术,且西方传来的东西繁多、花俏、内涵相对浅显,因此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率的复制推广。而比较起来,中华老祖宗的性理心法相对艰深难懂,因此对于越来越喜欢快餐文化的现代人来说,极容易形成忽视自己的文化,而往西方看齐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导致中国文化开始断层、生病,甚至生出许多奇形怪状的赘瘤。因此今日这个专属中国历史文化主轴价值的道统之说,已非大多数现代中国人及西方人所乐闻及信服,这实在是令有志者非常切痛的事!但不论他们乐闻与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时时刻刻流淌在你我的血液与思想之中,任谁也无法抹灭的。
今日的中国有近于全球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摆在眼前,这全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心灵,他们的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他们的精神核心在哪里?如何传承?这个民族的心灵该如何寄托,才符合先圣先贤所指引的根本?这课题实在应该被全人类的良心所关切,更应该被所有中国人所重视的。
然而要厘清这条脉络并不容易,这犹如要从一棵大树里面,逆着分散的枝叶去找出它的根干。但若枝叶若过于茂盛,便会遮蔽其所托附的根干。此时若要寻得根干,不能在表面的枝叶上一叶叶的找,必需要一举翻到枝叶下面去,直看到枝叶如何交会于同一个根干才行。我们在找到这个赖以生存的根干后,又还须顺着根干延伸到千枝万叶上去,然后才能从此千枝竞秀、万叶争荣上,看出树木生机郁勃的生命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举翻越过您目前所认识的千门万户等千枝万叶,直接寻找隐藏在最底层的中华道统根干吧!
中华道统第一段主干:尧、舜、禹
有关道统性理心法传承之说,最早见于经传者,乃是出现在尚书大禹谟里面,一段叙述帝舜禅让给禹的对话:「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帝舜说:来吧禹,道统天命传承的次序已经降临在你的身上,你终于要晋升帝座了。而你所要传承的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心法。」
在禅让天下的重要时刻,帝舜用这段话向禹说明两件重要的事,第一是道统天命的继承已降临到大禹的身上;第二是继承道统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带领人们,去实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心法,也就是传承地道中国式的「禅法」。为什么我说尧舜的禅让是在传承一个中国式的禅法呢?各位看看「禅让」的「禅」字,不就正是「禅法」的禅字吗?而「让」正是传承的意思。为什么让天下要叫做「禅让」呢?这正可证明,让天下时真正所传承的内涵,是一个足以定静人心的伟大禅法,而不只是让天下的土地而已。若仅仅只是让一块土地,就不能适合称为「禅让」了!如此说来,在达摩以前的中国,有没有一个地道属于中国的「禅」及「心法」存在呢?当然有的!现在我暂且称它为「中国禅」吧!
这个中国禅的心法传承,从最早有记载可验证的十六字心法来说,还早于儒释道的心法一千多年。这十六字心法有多重要呢?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的一段话,最能表现出这十六个字的重要性了:「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叮宁告戒,不过如此(十六字心法)。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因此,世上再也没有比这十六字心法更大、更究竟的事了,它可以说是我大中华圣圣渊渊传承心性修持的总纲领,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总纲领。凡我中华儿女,以及全天下追寻心灵修持的人,对这十六字心法的内涵是不容小觑的!
现在我要花一些篇幅大略解释这十六字心法,但由于这心法必须得在自己身上去感觉才能有一点真实见地,实在不是言语足以表达的。但理不说不明,各位姑且听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有非常、唯有、维系等意思。此处两个「惟」字是“非常”的意思。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是烦恼不安的心,道心是清静自在的心。人心是非常危殆顽固极难破除的;而道心是非常隐微脆弱极难建立的。这两个心其实是同一个心,只是「识」与「智」的转变而已。他们常在方寸之间角力着,若不去找到一个将转人心变为道心的办法,最后人心只有危者愈危,而道心只有微者愈微了!
这个转人心成道心的工夫听起来似乎不难,但要认清「人心」与「道心」在身中变化的真相,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之前,你必需先在自身中感受到「内心」的确切位置,看出人心与道心的转换发生在身中的什么地方?看出内心的那股冲动是什么组成等等,才能得到正确的入手。否则想要修人心返道心,想要转识成智的课题,便都要沦为空谈。这内心的位置是那么的重要,因此佛家有「直指人心」的教义。
但要探究以上这几个问题,实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这内心的位置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无法验证。这就像有时你的内心充满着爱,但科学数据却无法检验出你的心中正怀着爱是一样的。因此这内心的真相,若非在自身中经过长期的反观觉察,终其一生都无法清楚明白的。所以舜在禅让天下时特别提醒禹,想要允执厥中,得先要在自身上认清「人心」及「道心」的位置及其一切变化的样貌才行。而突破这个难题,正是要深入中国禅的首要工作。(有关人心究竟在何处,请上黄庭禅官网[url]http://www.htz.org.tw[/url]下载「失落的内心」一文参考便能明白。)
惟精惟一:
此处两个「惟」是”唯有”的意思。「精」是没有杂质,「一」是没有分别。透过返观觉照,渐渐使心中没有杂质,没有分别,唯有精一的实相,这就是惟精惟一。那么「精一的实相」最后剩下什么呢?就是剩下心的本质。而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一股清真浩然的气而已!
为什么心讲到最后是一股气呢?这点解释起来有点麻烦,但我还是得勉强说明。回想一下,每当你内心的情绪动荡时,当你觉得心浮气躁时,胸中是不是都有一股能量在激荡着呢?你有没有发现,胸中的气一动就心浮气躁,胸中的气一静就得到安宁。如果你的体验也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就证明情绪是一股气所组成的吗!再说得更简单一点,你的心就是气所组成的,因为心动就是气在动荡的缘故,心静就是气正处于平静的缘故。
然而从理智上来说,气在胸中不论是动、是静,都本无好坏的意义,因为能量毕竟只是能量嘛,就像天上的云、地上的水,爱怎么飘、怎么流都自在,有什么好烦恼的呢?然而每当人们胸中的能量开始飘荡时,他们总是无法像太虚一样,静静的看着它自由的漂荡流动,反而在它起伏变化时,会加上贪嗔痴爱等分别知见,甚至恨不得马上把那股气血去之而后快。这种对气血分别取舍的知见,既不「精」,也不「一」,毫无能量的实相可言,因而使自己身陷烦恼罣碍里面,这种在胸中能量上分别取舍的知见,就是人们深深被情绪所苦的真正原因。
因此解脱情绪困扰的究竟办法是,每当你发现情绪能量已在胸中悄悄升起时,要即刻反观胸中气机变化的实相,“不把能量当情绪看,只把情绪当能量看。”此刻胸中的能量若能不代表情绪,回到它本无意义的精一本质,那么不论它在胸中怎么动荡,你都可以轻松面对而不升起烦恼的。这便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靠着精一实相就可以在情绪当下即刻解脱出来的妙法。
这妙法总隐藏在对「气」不分别取舍的本质里面,隐藏在对气的精一实相里面,它是本来所具有的,因此这种安宁不必思维上的逻辑解释,也不假任何外求而得,更不须要任何课程的技术而得,它是从显现内心本质的精一而得。这种源自本质安宁的学问就叫「禅」。
允执厥中:
「允」是信实、稳当、完全自然的意思。这个允字若加个口字旁,就是小孩子吸吮母奶的“吮”字,引申为追随着一个根本不要离开的意思。「执」是握好、别让它失去的意思。「允执」是很自然的稳稳握持着,须臾不离心性精一实相的根本,无一毫勉强中断之意。
「厥」字若加个草字头的话,就是蕨类的蕨。在原始的荒野你会看到很多的蕨类,它是一种上古到现在风貌一直都没什么改变的植物,因此这个厥字可以引由为最原始、最本来的意思。说穿了就是在影射我们的本心本性。
「中」这个字有好几层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在的中,就是要懂得往身中去观照,而不是一直往外看。第二层意思是位置上的中,在身体最核心、最中央的地方。它是在两乳之正中,也是在上丹田和下丹田的正中,道家称它为中丹田;佛家称它为心轮;儒家称它为心地、方寸;最远古的先哲称它为黄庭。一般人常说胸口有个八卦,就是指这个人心及道心互变的所在,而这也正是河图中黄一点在人身的地方。第三层意思是心法的中,也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心、不贪不嗔、不分别取舍的心、活泼自然、恰到好处的心。
「厥中」就是最本来的心、最不偏不倚的心、最不贪不嗔的心、最自在天然的心、最至善实相的心。「允执厥中」就是时时保持着黄庭方寸之地的实相,不论外在环境多么颠沛造次,不论胸中气血多么动荡起伏,都能秉着对气血不知别取舍的正见,还给能量清真的实相与自在流动的空间,不对它有一点好恶分别,那么当下就能获得安宁。能时时允执这样的心,护持这样清真的本质,就叫做「允执厥中」。
想想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在科技如此昌明的时代都还不能验证的事,古圣先贤在那么久远的世代之前,就已经提倡了如此正本清源的学问,点出了人心道心的明确位置,还教导我们如何从中解脱出来的道理,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成就!返观今日世界的人心危机四伏,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候,要救正这样的世界动乱,也只有老祖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学问,才能导正这个艰危的局面。因此我深信,这个博大精深的古中华文化,必定在全球人类的眼前再度掘起!
(但这个如此究竟的学问却有个缺点,那就是稍微深了点!人们听完之后总是如堕五里雾一般,摸不着头绪,这是常有的现象。因为这心法是一种感觉,当你还没体验到内心起伏的位置在哪儿?没有体验到情绪发动时黄庭里的一团气如何捆绑你?没有体验到情绪来袭时如何把它看作是无意义的云水能量?你有这么多问题未曾亲自在身中练习体验,当然会有很深的怀疑,这在所难免的。也正因为这些艰深的障碍,不仅困倒无数学禅的人,也使得这门绝学难以快速的流传。)
中华道统第二段主干:汤王、文王、武王
在古籍记载里面,舜禹前后的谱系又是如何传承的呢?孔子在论语二十章里,有一篇将道统「天之历数」的承传上推到尧、下推到汤王、文王、武王的记载: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传舜四字心法);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舜改成十六字传禹);曰(商汤伐桀时说):予小子履(即汤),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指文王)有大赉,善人是富;(武王伐纣时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译:帝尧说:唉呀,你这个舜呀!道统心法的天命传承已轮降到你的身上,这心法就是「允执厥中」四个字。若是在你的领导之下让四海的人都陷入困穷,上天赋降的天命就立刻结束了。而后舜也将这四字的精神传给禹;商汤伐桀的时候说:「今天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牲品,祭告于皇天后土,今日伐桀,是顺天奉法,不敢擅自赦免有罪的人。桀曾是天帝的臣,他所犯的罪已不可隐蔽,天帝您早就看在心里了,这件事若我本身有罪,请天帝不要牵连万方子民,万方子民有罪,其罪责由我承担。」「周文王受上天莫大的赏赐,周家优良的人才如此的多。」「武王伐纣时说:虽然纣王有很多的亲戚,不如有一个仁德的人,此次伐纣百姓若有什么过错,就由我一个人承担吧。」
从以上这段孔子由各古籍里面撷取而来的片段可知,这段道统天命历数的心法传承,乃是由尧传给舜「允执厥中」四字心法。再经由舜更详细的改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传给禹,让世人知道允执厥中这四个字主要是在说明「人心」与「道心」互变的关系,而不是其它外在的方向。紧接大禹之后,得到这心法天命历数的传人还有汤、文王、武王等几位圣王。在这段文字里虽然孔子未有「道统」之言,但在这段话里,上古三代圣圣相传之道,由孔子「天之历数」这句话,已将道统递相传授的事实与内涵显彰出来了。
中华道统第三段主干:老子、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众所周知,孔子问礼于老子,「礼」即是「理」,亦是圣贤心法的统绪,也就是说孔子的道统是由老子传承而来的。而这道与尧舜禹汤相同吗?从中庸第三十章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便可以明确的知道,孔子承袭自老子的内涵,就是承袭自尧舜文武的内涵,亦即老子、孔子都是中华道统的传人。只不过在纷乱的战国里,孔子改用浅显易懂的「仁」这个字,来作为宣化的阶梯,其实仁做到究竟处,也就是「 允执厥中」这个语言所不到的心法了。子贡曾感叹的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正足以说明孔子的仁道,就是道统中不可言说的性理心法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之前道统与政统是混而为一的,到孔子之时道统与政统两分。孔子正是这么一个关键地位的人,他不但是之前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积累的集大成者,还是其后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演进的开创者。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道统人物是中国历史文化之创体典范和祖根,而孔子更是被视为集群圣之大成,道全德备,为万世之宗师,因而与老子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象征和标志。
在孟子这本书的最后一段,也留下一段对道统的记载。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舜之贤臣),则见而知之(见圣人即得佐之者),若汤,则闻而知之(能在乱世中开创新局者)。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汤之右相)、莱朱(汤之左相),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文王之将)、散宜生(文王之相)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在这段文章里,孟子例举每五百年间,都有不少圣贤出世,脉脉相承作为众生之师表,并陈述了尧舜禹汤文武乃至于孔子的道统传承。再点出孟子距离孔子百来年,此刻正足以出圣人,而孟子所在的邹地,距离孔子的鲁国又那么近,众生们足以感受到孟子的道实来自孔子的传承。如果连这么明白的端倪众生们都看不出来,那也实在莫可奈何了,那也就当作没有了,当作算了吧!
这最后两句「无有呼尔」的感叹,反过来也就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语气,虽不敢直言自己是继承道统的传人,以免干犯小人的利口,但也很含蓄的表达了他继承孔子道统勇气了。孟子的两句感叹,联结着他对中华道统在乱世中即将失传的担忧,也联结着“天之历数”的使命感,这与孔子的“文不在兹乎”同样充满着无限的担忧与承担的气概。
就连唐朝的韩愈在《韩昌黎全集》里也有道统之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这段文章里把过去名字未曾出现在道统里的周公给呈现出来,也交待了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传人,其实还有曾子、子思两位。并且也让后世的人知道,中华道统至孟子以后,暂时蒙尘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
中华道统大树最底部的根本
前述我把道统比喻为一棵树的主干,并且把这三段的主干用古籍记载给证明出来,但这主干底下最古老的根部、底盘还尚未显露出来,到底尧以前的道统又是怎么承传而来的呢?谁才是中华道统的第一个鼻祖,有能力影响了中华文化悠悠五六千年呢?
朱熹在绍熙五年筑成沧洲精舍时,写了一篇《沧州精舍告先圣文》,其祝文开场曰:「后学朱熹,敢昭告于先圣至圣文宣王:恭惟道统,远自羲轩(源自伏羲及轩辕黄帝)」;又在《大学章句序》里说:「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由以上两段朱熹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华道统在尧舜的主干以前,还应该上推到黄帝、神农及伏羲几位圣王才算是得其根本。伏羲时在黄河出现了一匹龙马,其背上的旋毛现出个图案,把天地人阴阳二气的本体架构表露无遗,这图案就叫「河图」。伏羲氏因河图的启示,看透了天机,于是法天则地而画出了先天八卦,为生民划破了万古的幽暗,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盏明灯,勾划出中华文化千万年的主轴。因此要追溯中国文明的鼻祖,当首推伏羲,这不仅是历朝历代圣贤所共同的认识,也是每一个中华子民都不会有异议的事实。
河图:
这个河图的中心点是由三个「五」所构成的,五是代表最中和的一股气,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是一切万物造化的起始点、至善点,也就是万物「心」的所在,配在人身则是胸口两乳正中。五属土,土色 黄,因此在尧舜前的古人称这个生生不息的核心叫「黄中」、「黄庭」。十六字心法里「允执厥中」的「中」正是指这点。人心、道心也是指这个点,而孔子所说的「仁」、中庸所说的「中」、修行家所说的 「心」实际上都是指这点。
「黄庭」里有着一股中和灵敏的气(常人被吓到时所拍打的地方),黄帝内经称这个位置叫「膻中」,并明白指出它是人类情绪的发生的地方。直到千年后的道家才称这个地方叫「中丹田」,儒家称它为「方寸、心地」,佛家称它为「心轮」。它是七情六欲的发生处,也是烦恼浮现的地方,也是「人心」、「道心」生变的地方,它正是古人修持心性时用以「允执厥中」、用以「观自在」的唯一道场。
易经里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指的正是在胸口的黄庭一窍!(佛家的「直指人心」正是直指这一窍。)可以说几乎所有中华文化天文、地理、人伦、修心、修身的最博大精深处,都与河图「黄中」的内涵息息相关,就连现代所有高深的心性学问,也没有能够超过这个根本的。
好比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清静,耶稣的博爱,佛家的慈悲,这都是从胸口黄庭方寸所发出的感觉;其它诸子百家,乃至现代的心理学心酸心痛的点,也没有一项能逃得过内心一窍的感受为其根本的。若失去了这个根本,而高谈修心,就像无根的草,纵有火石电光小效验,也不能持久的。
而这点心性的殊机,早在八千年前就被中华老祖宗伏羲氏的河图中黄一点给道破了。老祖宗把河图的精义实践在心性中,体现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修持境界,如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精神所在,更是诸子百家大鸣大放的主轴所在。也就是说中华道统这棵参天大树,是以伏羲氏为首位、为根本的,这实在是再合理也不过的事了。
试看中华历代道统的传人,都是达到最高道德智慧的文化象征。确切地说,中华道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性标志性的特质,它是中国文化的大纲维、大宗骨,并几乎同时具备了在宗教上的神圣性。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之后,这个神圣的道统连近代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依然也肯定的说:「中国有一个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可见这中华道统的承传乃是古今圣贤所共认,亦是中华文化之主轴及最大价值所在,而现代的中国人却不了解中华道统,实在令人惋惜。
不可否认的,现代西方心理学已发展出琳琅满目的疗愈技术,在治标上已经达到不可否认的效果,但离心性的本质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中国式的心理学…中国禅,却有一个莫大的优点,它直指心性的核心,体验本来的安宁,它不是教人发展千万个技术,而是教人回溯唯一的根本。它是一项没有技术的技术,是一项没有疗法的疗法,它虽然有点深,但是非常的究竟根本。
这就像中医和西医各有不同的领域,西医擅长治标,中医擅长治本,如果能够促成这两者相互合作,势必能造福更多人的。今日我们有幸成为中华子民,身在中华文化,如果能把东方观照心性本质安宁的根本文化,加上西方琳琅满目的心理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丰富彼此的内涵,这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中国人。
而今黄庭禅以着「国学禅修」之实,所宣扬的正是中华道统圣圣渊渊所传承的中国禅”十六字心法”的真实内涵。它引领您收视返听,直指人心进行探索,指明人心与道心在你身中的何处落脚,指明如何格物致知惟精惟一,指明如何诚意正心允执厥中。希望有志的中华儿女,在学习西方学派优点的同时,也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发扬源自中国老祖宗那么究竟的心灵智慧,使东西文化一同发出耀眼的光茫,使全球人士都能感受到中国先哲的智慧与恩泽。
当然这个东方的道统,在孔孟之前有个谱系,在孔孟之后也应有个谱系在传承着,只是真正的谱系势必淹没在八万四千法门的口水战之中!而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非要挑起谁是正统的争议,而是要提醒大家,应该互相尊重,放弃道统的争议,一心一意共同实践我中华民族圣圣渊渊赖以传承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心法内涵,以使我中华高贵的传统早日再度掘起,流布世界,这才是中华子孙的光荣,也是全球人士的万幸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