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祭祖的宜忌:清明祭祖通常会到坟场,那处布满坟头及灵位阴气较重,所以拜山最好在入夜或黄昏之前完成,因为日间阳气较盛,接近黄昏时阳气开始消散,而阴气开始凝聚,恐防惹上不洁之物。
拜山时身上最好配戴一些辟邪物,如玉坠、平安符及佛珠链等。
不要在坟场影相,此举容易招惹阴灵。
在出门口去拜山前,在家里预备一个聚宝盆之类的东西,里面放些金银衣纸,拜山回来时,入屋前点着火盆,各人跨过火盆才入屋,此举可免阴气入屋。
清明节各地习俗
河北: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
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醯酱。官府祭厉坛。
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
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
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
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输了。
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山西: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
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
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
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
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
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缚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
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做为纪念。
江苏: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
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
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
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
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
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浙江:
海宁县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
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
海盐县清明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
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
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
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
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
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福建: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
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
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 。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
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东: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
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
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
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台湾:
台湾早期的移民,以漳、泉两地为主。两地移民扫墓的日期各自不同。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称三日节)上坟,泉州人则在清明节扫墓。
关于这个日子的岐异,传说是:漳、泉人常因清明节买菜引发纠纷,彼此械斗。所以由官府出面调停后,规定漳州人在三日节、泉州人在清明节扫墓。
《台湾通史》记载:‘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尝,春祭也。祭以饽饼,治牲醴,挂纸钱,归乃食之。饽饼以面为衣,内裹蔬菜,炸油者谓之春饼。尝墓之礼,富贵家岁一行之,常人则两、三年一行。妇孺归时,各插榕枝于髻,以祓不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