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来源
据传,《易经》是远古时代的圣王伏羲创造的,我们常说伏羲“先天八卦”就是《易》,历经神农、皇帝到夏商周三代,《易》有很大的发展。文献记载说,神农氏之《易》称为《连山》,轩辕皇帝之《易》称为《归藏》。殷商末年,当时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西伯候姬昌就被囚于羑里达七年之久,在牢狱中姬昌潜心研究《易经》,后人把他叫做“周文王”,他在狱中研易之作就是《周易》。周朝末期〈即是春秋和战国〉,孔子成为易学史上第一个,对易经内容解注的人。他的解注叫《易传》,又称《大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这部十翼,后来又经过无数人来注解。经孔子以儒家理念解注后,易经也成为一部有关哲学的书了。再后来,经道家发展成一套中医学理中的重要原理,同时成为气功的基础。后世《十翼》与《易》并行,成为古《易》的构成部分。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