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8-8-9 11:19

正一派

[b][size=12pt][font=华文楷体]简介: [/font][/size][/b]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早期道教的主要教派。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师道”称世。延续至今,与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道派。由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张道陵(即张陵)于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左右在蜀中创立。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三张”。后世世一子绍位,称“张天师” 。 [/font][/size]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五斗米道”名称的由来,缘于早期加入的信徒应出米五斗。“天师道”名称的由来,缘于崇奉“天师”(基本上是张天师)。“正一”意为“从正以修道”,据《云笈七签》等,“正一”是从正以修道,伐诛邪伪,统承三天,佐国育民;“[/size][b][size=12pt]正一盟威”意为与神盟威,《正一修真略仪》:“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明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张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size][/b][size=12pt] [/size][/font]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正一道是在道家思想学说影响下,改造(或吸收)了一部分原始宗教巫鬼信仰,并结合古代燕齐神仙方士文化等内容而产生的。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正一[/size][b][size=12pt]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及祖天师张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此书一说为张鲁托名所著),阐发教旨:“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size][/b][size=12pt]符箓,属符箓派;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科醮礼仪,内丹炼养等,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并对佛教禅宗、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最初的道教也是流传至今的道教派别。“正一”两字,有时甚至是道教代称。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正一道道士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font][/size]
[size=12p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传承与影响:[/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size][/font]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1、[/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于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典略》说:“光和(公元178-184)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修法略与角同(注:即教病人扣头思过,饮符水)加施静室,使病人在室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又号称五斗米师。”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张修为五斗米道在汉中的一个首领,“黄巾起义”时,曾率领道徒响应,后来第三代天师张鲁袭杀张修,自领汉中,因百姓信行张修之道,便在其基础上加以增饰。教入道者“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错过者当治道(即修路)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张鲁自号师君,初来修学道者叫鬼卒,学道较久而虔诚者叫祭酒,各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 [/font][/size]
[b][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font][/size][/b]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2、[/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五斗米道北迁后,汉末,张鲁之子张盛(第四代天师)不受曹魏爵,《元史 释老志》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州龙虎山”。还居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天师后裔子孙世居山中,遂为天师道传播中心,渐以“天师道”名世。以后随着晋的统一,它又向东南沿海传播,从而遍及全国。

西晋武帝(265-290在位)年间巴蜀出现了陈瑞领导的一支民间道团,据《华阳国志 大同志》,咸宁三年(277),陈瑞因“鬼道惑民”,而上至太守下至平民又多信奉之,故被益州太史诛杀。陈瑞教团与与天师道大同小异,属天师道的极端支派,被称为“鬼道”。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晋惠帝元康八年(296年),随张鲁北迁的五斗米道徒、?族(西南少数民族,字为“上宗下贝”)首领李特一家,率领流民队伍回蜀,受到新任益州刺史、同是五斗米道徒的赵?(字“病字壳里边钦字”)的厚遇。两者一拍即合,永康元年(300)赵?据蜀叛乱,因互相疑忌,赵?被李特赶出成都,遭部下杀害。后李特也被西晋官兵逼出成都。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李特于太安元年(302)再次举事,次年(303)二月李特兵败被杀,其弟李流及其子李雄继续作战,得五斗米道徒、蜀中大地主范贤(即范长生)家族之助,李流于九月病故后,李雄继为首领,十二月攻入成都,晋永兴元年(304)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国号“大成”,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06年称帝,尊范贤为国师。308年拜范贤之子范贲为相。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始亡。后范贲继续作战,直至晋永和五年(349)才被平定。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东晋最有名的五斗米道组织是五斗米世家钱塘杜氏家族所创,后学“冥.纸.灰”今从[color=black]任继愈先生主编之[/color]《中国道教史》说,名之为“杜子恭道团”,创始人为杜子恭。道团的法术、制度等,与五斗米道大略一致,当时“东土豪家及都下望族,并事之为弟子”,杜子恭大约死于东晋武帝(373-396在位)末年,接代他的是孙泰家族。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晋末孙泰、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于隆安二年(398年)率领道徒起事,事败孙泰被杀,信徒认为是蝉蜕登仙,次年(399)孙恩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自号“征东将军”,称其道徒为“长生人”,浙东八郡应者云集,后于元兴元年(402)兵败,孙恩投海,信徒企望成为“水仙”,随他投海者达五百多人。 [/font][/size]
[b][font=华文楷体]
[/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天师道在此汉末魏晋的活跃,还直接促成或间接影响了其他早期道派的产生,如[/size][size=12pt]如三国时在吴国广泛传播李家道,其道法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天师道极为类似;如稍后的[color=black]清水道,其法即[/color]称为张天师家奴所创,可说是天师道的支派;[color=black]还有许多鲜见史传的道团教派,相信都与天师道有关,这些,后来或者消失或者亦并入天师道。 [/color][/size][/font]
[b][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font][/size][/b]
[font=华文楷体][b][size=12pt]3、[/size][/b][size=12pt]进入南北朝时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于君道”等,因受统治者打击而显衰落,而新兴教派“灵宝派”“上清派”等,又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虽有一些象张忠、王嘉这样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师徒相受形式成的松散道教集团,而以道教箴纬的名义,各地不同人等托名“李弘”又都转瞬覆没;此时天师道仍不失为道教的一面旗帜,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称。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但是,由于政治动乱,天下势力分割,加上信徒总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张天师传人,僻处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总部对下属各“治”的祭酒、道官显得鞭长莫及,天师道内部组织陷入严重混乱、《老君音诵诫经》有:“道官祭酒愚暗相传各祭酒”,这使一些素质低下者得以当上祭酒、首领,任意鱼肉信徒;更严重的是有的还“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导致“奸怨非法、诈惑万端”;还有曲解天师道的理论如“房中术”等者,以致“淫风大行,损辱道教”;并且下层道民屡屡利用道教组织,托名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历代不绝,使道教受各分割统治势力、王朝的严密注意。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有鉴于此,不少高道先贤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时期的寇谦之与南朝的陆修静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对道教的贡献,实际上毫不逊色于之前的张道陵以及之后的王重阳: [/font][/size]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寇谦之(365—448在世)利用[/size][size=12pt]太上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又名《老君音诵诫经》,〈老〉是〈云〉的摘抄本)、老子玄孙李谱文降授的《录图真经》[color=black]对天师道进行坚决的改革,[/color]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既得到下层信徒的支持,也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b][color=black]
[/color][/b][/size][/font]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陆修静(406—477在世)[/size][size=12pt]历游名山,迹遍天下,他将长期收集的道教典籍整理校刊,编定为道教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并彻底地整理天师道:即改造道教组织、收集整理道教经典、建立完善斋醮仪式。由于他祈祷有验、救世有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更因为他丰富并整理了道学的许多典籍理论,使随之而来的道教新教派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故“上清派”“灵宝派”皆奉其为宗师之一。经[color=black]陆修静[/color]清整后的天师道世称“南天师道”。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这段时期,“五斗米道”的称呼基本上被“天师道”所取代。受[color=black]寇谦之的影响,更主要的是[/color]在[color=black]陆修静[/color]丰富并整理有关典籍理论后,灵宝派、上清派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全国,这样,以后正一道派的符箓三宗初步形成。 [/font][/size]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4、[/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隋唐时期,是道教全面走向鼎盛的时期,这充分体现在道观的兴建、斋醮仪式的健全、民间朝廷的信奉等方面上。道教的宗教势力得到大面积的扩展。道教派别日趋繁荣,相对于楼观、灵宝、上清和丹鼎道派以及富有哲理的玄学派的异常兴旺,天师道却少见有影响人物。历任裔张天师者,也未有多少理论发挥及思想著作。 [/size][/font]
[align=center][size=12pt][font=华文楷体]这一时期各道派都重视经戒、法箓传授,经戒、法箓传授的风气,是沿袭原五斗米道的传统。基本上这些传授的最初阶段,都得先由天师道的正一经戒、法箓授起,也即是说,贩依道教之途,一般都得经过天师道,而后,逐级修炼,才能最终升上灵宝、上清的高层法师。从这里可看出,师道仍然是道教的基础。[/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align][font=宋体][size=12pt][font=华文楷体][b][size=12pt]5、[/size][/b][size=12pt]进入宋金元时代。道教势力发展迅速,并达到鼎盛,新兴道教与传统派别交相辉映。当时北方的金朝形成了三大新兴教派:“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其中“全真道”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南方的宋朝国土上也出现了“金丹道”、“净明道”等新教派。入元前后,天师道与传统的[/size][size=12pt]灵宝派、上清派,以及新兴的[color=black]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金丹道、净明道、清微派、神宵派、东华派、天心派、武当派等各道派互相影响,借鉴吸收,为天师道教义,教制,修炼方法带来很大变革与发展机会,并确立了道教之首的领导地位。 [/color][/size][/font]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裔张天师传人在此时期颇得上层青睐: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诏第二十六代天师张正随“真静先生”,并说他“跻世仁寿”;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入京设醮,祷有灵验;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更敕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size][size=12pt](即天师道本山龙虎山、上清本山茅山、灵宝本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正一天师道从此遂为统领上清、灵宝等江南诸符箓道派的地位。元世祖又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事”,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张宗演弟子张留孙赐号“玄教宗师”,并创立玄教。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color=black]江南诸道派遂统称“正一”道,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代表。 [/color][/font][/size]
[b][font=华文楷体]
[/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此时期天师道吸收融合了其他道派的[/size][size=12pt]符箓及修炼法,[color=black]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其中最为突出者,也是历代天师的佼佼者。[/color]他精于[color=black]神宵雷法与内丹修炼,[/color]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他的[color=black]思想著述不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大大的丰富了天师道的修炼内容及[/color]符箓法术。[color=black]董处谦、吴闲闲等学林灵真的灵宝东华法,董处谦又传东华法于三十九代天师张裔成,张修文兼修全真内丹,净明道四祖赵宜真也先学正一道,等。 [/color][/size][/font]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总之,天师道已融会吸收了各道派的精华,又确立了统领江南道教诸派的地位,与北方新兴起的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派至今。在此时期后,后人也习惯将“天师道”为代表的各[/size][size=12pt]符箓派总[color=black]称呼为“正一”道。 [/color][/size][/font]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size][size=12pt]6、[/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经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两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size][size=12pt]符箓法术为主的正一道[color=black],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道[/color]。但是,这也是一个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color=black] [/color][/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明初,太祖朱元璋即把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他认为全真道独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伦、厚风俗,故明代从明太祖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而正一道诸派中,始终是天师派为首为主。后在整个明王朝,历任帝王基本上皆尊正一道为道教正统,正一道特别受上层的恩宠。直至清初仍沿用明旧例,清代乾隆后,整个道教在形式上渐呈衰落至今——正一道更是如此。 [/font][/size]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在此时期,正一也有高道论述,如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曾以[/size][size=12pt]符水之术名世;如有道门[/size][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硕儒之称的[/size][/font][size=12pt]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明洪武十年(公元1385) 祈雨于神乐观,即刻应验。他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也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后唯一有才华的正一天师,曾受命编辑《道藏》,并有不少著述留世。张宇初的道教学说大略可归纳为:1、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2、内炼为本、性命双修;3、三教同源、佛道融合的性命说;4、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5、继承借鉴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明世宗(公元1522—1620在位)时,正一道士邵元节以[/size][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符箓祈禳显贵,但无甚著述理论;[/size][/font][size=12pt]清代,正一天师道[/size][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道士[/size][/font][b][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娄近垣也曾闻名于一时,可惜对本派的[/size][/font][/b][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符箓道法无所阐扬,又为了迎合雍正的禅宗思想,把道教炼气养真称为“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之术”。[/size][/font][size=12pt]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张宇初虽有重振道教的决心,可惜更多的裔张天师碌碌无为,[color=black]甚至“坐不法”,如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因“素凶顽”,夺良家子女、取人财物、杀人行凶而被充军;如第四十八代天师贿赂官员。崇桢十四年(公元1641),诏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入朝祈禳,张天师上表请加三官神封号,因不许,未成行。这些都受到朝臣的不满及打击了信徒的宗教热情,也严重影响了正一天师道、甚至是整个道教的形象,使道教在人们心目中日渐贬值。 [/color][/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此时期的正一道未有更多的理论内容,内部上自身腐化,外部其他民间宗教的争夺地盘以及儒释两教的攻讦等原因,正一道、甚至整个道教走向没落,乾隆时已成为“诗、画”之资,他有御诗:“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自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 [/font][/size]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7、[/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至现代,正一道仍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size][size=12pt]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color=black] [/color][/size][/font]
[align=center] [/size][/font][/align][/size]

ssk 发表于 2011-6-15 03:55

了解一下。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