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面

到波士顿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去看哈佛大学。车子在一条窄小的鹅卵石路上停下来,两边是一些旧房子和低矮的门面,车子停靠的位置,临着一扇极普通的铁栅门,门两边的红砖垛已经灰黑,里边是一间在国内常见的简易房。我以为车子出了故障,却听说:“到了。”也就是哈佛大学到了。那扇门里就是,陪同说,我们现在去正门,一会从这里出来。
  原来这是偏门。即便如此,也足让我惊讶:毕竟让世界各国的求知者那么向往的哈佛大学啊。这样的偏门,好像还不如我所在的那个无足轻重的社团多年没有维修的偏门呢。可是拐个弯,到了正门,我的感觉更不止是惊讶,完全就是疑惑了。以为陪同是敷衍塞责,把我们带到了另一扇偏门。结果人家倒很惊讶,反问:这就是正门呀,怎么会不是呢?
  依旧是已经灰黑的红砖垛。依旧是黑色的铁栅门。只是比先前的那个偏门稍宽,红砖垛上嵌了刻着校名的石头。进门便是穿过楼群的林阴道,远远的尽头,是那座约翰·哈佛的著名雕塑。我不能不相信,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大门。
  我的惊讶和疑惑,源于我对国内大学校门的见闻。我有一次因为偶然的机会路过一所省级大学的新校区,被其孤零零地突兀屹立于一片广阔旷野上的校门抓住了视线。同行的人中有个知情的介绍说,该校为建新校区,一口气贷款二十个亿。规划尚未全部完成,但这座宏伟堂皇、傲然雄视、耗资千余万的校门,及其所表现出的主事者的手笔与气魄,已令无数观者咋舌惊叹。
  这些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其中包括那所大学的负责人,参观过哈佛大学的,肯定不在少数。他们应该都知道当了20年哈佛校长的科南特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知道“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哈佛校训:知道哈佛大学在上世纪最后十年平均每年得到十亿美元的社会捐赠,却只是一味致力于世界第一流学府的学术发展而没有重建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