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思想是伴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形渐成与发展起来的。我国商周以后,教育渐成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春秋末期,孔子首创私学,教授弟子,并明确提出了教师道德要求,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教育伦理思想体系,给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一
在对待教育对象,即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上,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孔子出于“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提出了“有教无类”,①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主张。孔子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受贫富、贵贱的限制。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说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②在其弟子中,多半不是氏族旧人。如颜回贫穷,出身”陋巷“,子张更出身鄙家。对此,孔子并不嫌弃,均收为学生,予以教育。即便是有”鄙夫“求教于孔子,孔子也”叩其两端而竭焉“。③其次,孔子主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④弟子伯牛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他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⑤弟子颜回病死,孔子痛声大哭:“无丧予!无丧予!',⑧由于孔子身体力行,故孔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为后世尊师爱生之美德的形成,开创先河。
再次,孔子认为,教授学生,既要做到海人不倦。他说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①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总是循循善诱,倾其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颜回说孔子在教学中:“循循然善诱人,博我收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⑧孔子自己也说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三二子者,是丘也。',⑨即使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孔子也坚持教导,乐些不疲。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宋被困,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绝粮,仍”讲诵弦歌不衰“。真可谓诲人不倦之典范。
二
在对待教学内容和教学业务问题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将其教学内容归纳为“文,行,忠,信”⑩,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但总是把德的内容放在首位,把才的内容放在第二位。例如,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⑾,把品行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又如,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⑿,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在其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用自己的道德主张“仁”和“礼”来教育学生。他曾告诫其子孔鲤道:“不学礼,无以立”。⒀他的学生林放问其“礼之本”,他盛赞为“大哉问”。⒁他的学生冉求替季康子聚敛,违背了他的“仁”的主张时,他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还愤怒地号令其余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⒂第二,教师应当勤奋学习,精通业务。在教学业务方面,孔子认为教师应当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⒃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⒄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则是不厌其“博”,不厌其“精”。孔子曾指出:“君子不器”,⒅即是指教师不能象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优秀的教师必须“博学',。他曾说自己”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⒆为了加宽加深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他认为,教师既要时时温习原有的学问,更要不断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如此才堪为人师,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⒇“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学习态度上,一是要刻苦发愤,二要虚心好学。孔子认为,学习定要不畏艰苦,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1]他还特别赞赏其弟子颜回,说其“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2]孔子还提倡教师要虚心好学,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他曾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3]他还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4]“孔子自己躬行实践,向老耽学礼,从刻子问官,访乐于技弘,学琴于师襄。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即所谓”起予者,商也。“甚至当其年近半百时,还表示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5]的强烈学习愿望。正是由于孔子毕生勤奋好学,才以“博学而无所成名”,“何其多能”[26],而见称于世,并成为后世之楷模。
三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7]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8]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他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9]他提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30]而反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31]的做法。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赞成”主忠信“[32]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等不诚实的行为,而赞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33]他最恨那些不诚实、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称其为”德之贼“。[34]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5]要闻过则喜,做到”过则勿惮改“。[36]如此,才能”人皆仰之“,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37]子不语怪、力、乱、神。”[38]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39]他严以律己,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40]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41]并多能为其“死守善道”。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综上所述,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影响巨大。他的许多教育伦理思想,一直为世人所传颂、继承、弘扬和光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重要内容。今天,它们对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孔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积极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注:①每<论语•卫灵公>.②⑦⑨⑩(12)(17)[21][23][24][25][31][38][39][40]<论语•述而>.③⑧(19)[26][37]<论语•子罕>.④<论语•宪问>.⑤[22][29][41]<论语•雍也>.⑥⒂(论语•先进>.⑾[32][36]<论语•学而)⒀<论语•季氏>.⒁ <论语•八份>.⒃<论语•泰伯>.⒅⒇(论语•为政)。[27]<论语•子路>.[28][34]<论语•阳货>.[30][33]<论语。里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