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路讨饭,在陈塘埂受了气,好在那姓高的中年汉子给了他一锅玉米面饼子。他舍不得一次吃饱,饿急了才吃一个。虽是金秋刚过,但由于春旱夏涝,秋也没收多少,濠州界内草木凋零,早不闻鸡鸣、夜不听犬叫,一片荒凉景象。
朱元璋怀里的几块玉米饼子,两天就吃光了。由于走的劳累,又无吃无喝,这天朱元璋病倒了,睡在一个顶见星月,墙透风的破庙里,发了一夜烧,头痛、嘴干、腿打软、浑身无力,曲蜷在墙角打哼哼。这时一个讨饭的婆子路过破庙,听到有人呻吟,进庙一看是一个讨饭的孩子,小脸蜡黄。这婆子伸手摸摸朱元璋的头,感觉还有点低烧,放心多了。她对睡在地上的朱元璋说:"孩子,我给你弄点水来。要饿你还得忍着点,到中饭时,我进村要点,运气要好,你就能吃饱。"朱元璋苦笑了笑,算是感谢了。讨饭婆子在山脚下妥半瓦罐水,朱元璋捧过瓦罐喝了一肚子。
日头刚偏西,那讨饭婆子就回来了,高兴地说:"孩子,你是有福之人,我今天讨的比哪一天都多,够我们吃个饱。"朱元璋一听说有吃的,也来了精神,双手一撑地坐了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婆子的讨饭罐子,婆子看着朱元璋那馋劲说:"别急、别急,你还没好,等我找把柴烧热了吃。"讨饭婆子用石块在墙角将瓦罐支起来,找来干柴点上火。不一会儿瓦罐冒出热气,朱元璋闻着流口水,问:"大娘,你烧的什么?这么香。"讨饭婆子嘿嘿笑着说:"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默默地记在心里头。烧好了,婆子满满盛了碗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端着热腾腾的汤,也没客气两句,便"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了下去。喝完了,伸出舌头舔舔嘴,情不自禁地说:"真香、真鲜、真好吃。"讨饭婆子又盛了一碗端过来。朱元璋这回有点不好意思了,推辞道:"大娘,您吃吧。"讨饭婆子说:"吃吧,你放心,还多呢,就这一个碗,要不我们就一块吃。"朱元璋接过碗大口小口地又吃完了。第二天,那讨饭婆子又高高兴兴地拎回满满一瓦罐子,煮了后,朱元璋又吃了两碗。吃完后问那婆子道:"大娘,今天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怎么比昨天的还好吃?"大娘笑道:"明天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比今天的会更好吃。"到了第三天,那讨饭婆子又高高兴兴地拎了一满罐,一进庙门就高兴地说:"真是怪气,这一连三天都讨这么多,好像是人家事先准备好似的。"朱元璋吃了果然又比前两天好吃。望着婆婆那高兴劲儿,朱元璋感激地说:"大娘,这一连三天难为你了,我病好得差不多了,明天我自己要吧。"讨饭婆子翻了个白眼:"明天再说吧。"
太阳已登上女儿山顶了,讨饭婆子终于来了,朱元璋要和讨饭婆分手了。他拉着婆子的手千恩万谢后问道:"大娘,你老贵姓?我朱元璋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将来我一定报幕答你。"那婆子说:"孩子,我不图报答,天下穷人是一家,我姓王,是石村王大楞的妈。"
日后,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时间一长觉得没滋没味。他想起小时讨饭婆子的那"珍珠翡翠白玉汤",命御膳师做来,结果一连杀了七八个御膳师,都没人能做出来。最后派人到凤阳府石村寻找当年的讨饭婆子。王婆婆已经70多岁了,久病卧床不起,她听说当年被救的小要饭孩子如今成了皇帝,还想着她,还记得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王婆婆激动得老泪纵横。差人一看这婆子病卧床上,年岁已高,心想不如要得配方回京复命,那婆婆笑道:"哪有什么配方,那时讨饭,谁家给什么就要什么,都倒在瓦罐里,有青菜汤、剩稀饭、剩干饭、糊锅巴,那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名字是我顺口瞎诌的。"
差人返回京复命,将王婆婆近况和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实情一一如实禀报。朱元璋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饥时苦笑也香甜,足食佳肴淡无味。"随后降旨,王婆婆由盱眙知县养老送终,所用银两从税银中扣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