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歷史(道教在漢代的形成-張魯大力發展正一盟威道)
正一盟威道的創始人張陵(西元34—156年)羽化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先後承襲其道。
至漢獻帝(190—220年)時,張魯雄居漢中20餘年(191—215),大力傳播和發展正一盟威道,壯大教團組織。
張魯自號“師君”,對正一盟威道實行了一些改革,規定了若干新措施:
組織上設置“祭酒”和“治頭大祭酒”,管理初入道的“鬼卒”。祭酒既是宗教骨幹,又是行政官吏,不再另設官員,實行正教合一。道德上要求教徒“誠信,不聽欺妄”。有病時反省自己的過失。戒律上禁止春夏兩季殺生,禁止教徒飲酒。關於懲罰也有規定,對有小過者,可以讓其自隱其過,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補過;對犯法者,可以原諒三次,三原後仍不悔改,才用刑處罰。此外,張魯還在交通要塞放置義米、義肉,供逃難者、旅行者免費吃住。
在宗教活動方面,張魯繼續巴郡“五斗米師”張修之法。教病人叩頭思過,飲符水,並加施靜室,使病人在靜室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主講《老子五千文》,令道民都誦習。又使人為鬼吏,為病人請禱。請禱之法是書寫病人姓名,表達服罪意思。共寫三份,其中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于水中,謂之“三官手書”。
張魯在漢中實行正教合一指制度,雄踞漢中近30年,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軍攻佔漢中,張魯歸順曹操,被拜為鎮南將軍,封為閬中侯。因此,正一盟威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開傳播。並隨移民北遷而傳往北方地區,成為後世道教的正統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