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北邙山翠雲峰上清宮,如果從傳說老子在此處煉丹,創立道家學說,已有2500年;從中國道教“五斗米道”教祖張陵在此處修道,已有1927年;道教教祖王重陽在上清宮題詩宣道算起,已有837年。洛陽上清宮所處的地方,是我國道家和道教的發源地,是我國道教史上屈指可數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載體的道教宮觀。她像一顆璀璨閃耀的明珠,鑲嵌在洛陽北邙山顛,曾引起歷代不少帝王、達宮貴顯、有道之士、文人騷客,對其產生相當的興趣和仰慕之情,並駐足其處,留下一段段動聽感人的故事。 唐高宗敕建上清宮後,曾與皇后武則天等人一起駕臨上清宮,目睹了海市的出現,並請大臣門著書立說記其事: 唐玄宗駕臨上清宮,親自撰書碑文,並將其變為皇家宗廟,還設立國家道教大學;那千古絕唱“三聖”藝術,“塑聖”楊惠之的玄元皇帝雕像,“畫聖”吳道子的《五聖千官圖》,“詩聖”杜甫《 東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都出現在上清宮; 後唐莊宗、明宗也相繼駕臨上清宮,並將上清宮(太微宮)的位置放到太廟之上,所有國家大事,都要到這裡祭奠祝禱,乙太微宮使作為幾任宰相的榮譽加銜; 宋太宗西幸洛陽,特祈晴上清宮;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宮,並按其原規模重建於東京汴梁城內,並曾多次駕臨觀賞; 宋真宗三次駕臨上清宮,對唐吳道子的大型壁畫《五聖千官圖》及當時武宗元的壁畫《三十六天帝像》,極其讚賞,每次都戀戀不捨,留下動情的佳話。 為了揭示上清宮這個深厚的文化謎底,我們試圖追根溯源,來探討上清宮文化底蘊的來龍去脈,就會看到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優美宜人的環境。緊鄰其北的,是一條東下的滔滔黃河;緊臨其南的,是縱貫東西的隴海鐵路。今洛陽城北的一段叫翠雲峰,向東,孟津老城南的一段叫錦屏山,再向東,偃師北的一段叫首陽山,東望虎牢關,西望函谷關,南望龍門山,遙遙相望。 這一帶地域,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史稱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為我國十三朝建都之地。首陽山南的伊、洛河夾河地帶,為夏都斟鄩所在地;首陽山下的屍鄉溝,為商都西毫所在地。翠雲山東南的瀍河兩岸,為西周成周城所在地;錦屏山南麓,為東漢(魏、晉、北魏)都城所在地;翠雲山西南,為東周王城所在地;翠雲山南麓,為隋、唐東都城所在地。以上六大都城,不足百里之地,歷經十三個朝代,的摯華與衰落,展現了中華史傳文化燦爛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