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的道教思想及其影响 王宜峨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对于我国政治、文化与思想的发展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曾出现过许多对中国思想发展有影响的著名的道教学者和思想家,五代宋初的陈抟就是其中的一位。陈抟思想不仅对后来道教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与宋明理学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对这一问题,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陈抟其人 陈抟 ( ? 至九八九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今河南鹿邑县)。其家世无考,只有《宋人说部》中说他从渔人姓而姓陈。其出生年代,《诗话总汇》中说他生于唐德宗时(公元七八零至八零四年),这样离其卒年最少也有一百八十余岁,似不可信。据《宋史·隐逸传》记载:他于“后唐长兴中(公元九三一至九三三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入武当山九室岩隐居。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如《宋史》记载可靠,陈抟入武当山时约为三十岁左右。《宋史·隐逸传》又载: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九八四年),陈抟“复来朝”,太宗曾谓宰相来琪等曰:“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根据以上两段记载,陈抟的出生年代,大约在五代初年。《河南邵氏闻见前录》说他“唐长兴中中进士,游四方有大志,隐武当山……”,关于他是否中进士一事,记载各不相同,还是应该以《宋史》为根据。《易学辩惑》中云:“陈希夷负经纶才,五季离乱,游行四方,志不遂,入武当山,后隐华山。自晋汉以后,每闻一朝革命,顰蹙数日,人有问者,瞪目不答。一日,方乘驴游华阴,闻太祖登极,惊喜大笑,问其故,曰:‘天下自此定矣。'”陈抟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然而五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他的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为了摆脱无情的现实世界,他便隐居深山,以睡来寻求精神安慰。当他听到宋太祖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时,自然是很高兴的。我们从他的诗“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合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见《老学庵笔记》)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周世宗和宋太祖、宋太宗都曾召见过他,据《宋史·隐逸传》云: “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公元九五八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齐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陈抟和宋太祖、宋太宗之间关系的传说,《续湘山野录》说陈抟曾与太祖、太宗共饮于长安酒肆。《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云: “帝初问以伐河东之事,不答,后师出果无功。”等等,多属传说,不大可信。例如,第一次伐河东时,太祖尚未即位,所以陈抟参与此事似不可能。不过,宋太祖、宋太宗认识陈抟,并召见过他的事是可信的。太宗时,他曾两次赴京,《宋史·隐逸传》曰:“太平兴国中(公元九七七至九八四年)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下诏赐号希夷(注:老子《道德经》谓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茸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故后人又尊称他为希夷先生。
陈抟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 (公元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二日,据《宋史·隐逸传》云:“端拱初,忽渭弟子贾得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哲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中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
史书中关于陈抟的这些记载,难免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与后人的渲染成份,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深居华山的陈抟并未脱离社会政治,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包括帝王在内的统治者的器重。
陈抟卒后,他在华山居住过的云台观和玉泉院,被世人长期保存下来,作为华山的重要古迹吸引着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