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样做决定
不管是选择买新车或新房子,甚至是该嫁谁、娶谁,我们的每一项决定都是在预测未来。我们想象着自己的取舍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而且通常选择自认为最满意的决定。我们其实并不擅长预测未来,不论是好事、坏事,都习惯于高估后果。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说:“大多数事件的结果,痛苦或快乐程度都没那么强烈,也比较短暂,这跟大部分人的想象不同。”
那我们该怎么办?与其钻牛角尖想象着结果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不如去找个曾做过相同抉择的人,了解他(她)的感受。
承认我们都可能有偏见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是在充分权衡各种替代选项后再做“正确”决定,而其实你早已有偏爱的观点,一心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在这个时候,你的偏见就会制造问题。
要做出最好的决定,就不能只是死抓住已经认定是最好选项的相关事实与数据。美国塔夫茨大学心理学家尼克尔森说:“了解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或许就够了;只要承认有这种偏见存在,而且我们都受到偏见的影响,或许就是件好事。”
别落入“定锚效应”陷阱
我们每次走进商店,看到有商品挂着“特价优惠”的牌子,就可能落入定锚效应的陷阱。因为商品原先的标价就给当作定锚,而我们用它来比较打折后的价格,因此感觉很实惠─其实还是很贵。如何抗拒定锚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建议你自订一个折中平衡的定锚,但即使这么做还是有问题。吉洛维奇说:“因为你不晓得自己受定锚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所以很难补得回来。”
有时不妨让别人来选择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做决定最开心,但有时候,不论结果如何,决定的过程就让人很不开心了。此时,不如放弃选择权。例如,试试看让别人来选择红酒或餐厅好了。有些取舍留给政府或专家去做,你可能觉得比较开心:“我们往往执著于取舍,认为选择就可以带来快乐,其实并不尽然。”
情绪不稳时不要做决定
你可能认为情绪是做决定的大敌,其实情绪早已整合在取舍的过程当中。当你准备打定主意的时候,大脑的侧边系统(就是情绪中心)就会处于活跃状态。
然而,任凭情绪主导去做决定,却会严重影响结果。以发怒为例,三位美国学者共同研究发现,发怒的消费者更容易人家拿什么出来就买什么,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所以当你情绪发作时,最好不要做重大决定。
凭直觉做决定也一样好
大家总是认为,理想的决定得多花些时间才能做出,但有时候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也一样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利斯与托多洛夫两位学者发现:我们见到一个新脸孔,瞬间就对他或她的性格下了判断。再看久一点,还是极少修正原先的印象。
选项多不如少
你或许认为选项多多益善,但以下这一点谨供参考:譬如选购巧克力,五选一的乐趣大于三十选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爱颜嘉说:我们总以为有更多选择才是最好,其实多不如少。
想做更好的选择,就必须动用更多的信息处理技巧,而过程本身就令人困惑,又非常耗时。同时也会增加出错的几率。
假如你只想找“大致上还可以”的东西,很多压力就消失了。
所以,与其全面搜寻信息想买到最理想的数码相机,还不如问问朋友是否满意他们的相机。假如能让他们满意,大概也能让你满意。即使碰到似乎事关紧要的抉择,不能仅以满意为足,也应该限制考虑的选项数目。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以下的情形是否常见?衣柜深处有一件很不合身的衣裳,你一直不肯丢,原因是当初花了很多钱买的。支持你如此不智决定的叫“沉没成本”谬误。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我们越是投资在某件事情上,就越觉得难以割舍。为了避免让“沉没成本”影响你的决策,得随时提醒自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