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形式,质是内涵,形式与内涵两相配合,人的行为才能表里如一,可大可久,显示人格的尊严,是为君子。
“君子”一词在古代原指贵族子弟,到了孔子就以它为人的典型,是一切人都可以努力达成的目标。《论语》一书,常以君子与小人对比;小人是指既不求学又不修德,却只凭着世俗的欲望去谋生的庶民;君子则是发挥向善潜能,提升心灵的关怀层次,希望学以致用,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的有志之士。
孔子曾由各种角度描写“君子”的特色,其中一段相当明确,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天生的本性,朴实无华,纯乎自然。但是,光是凭着朴实的本性去生活,却难免流于粗野。因为人类社会由进化而有文明,由文明而有传统;传统所包含的器物、制度与理念,形成一张“意义之网”,是我们立身处世必须依循的途径。譬如我们与人交往,虽有满腔善意,但是表达的形式如果不合规范,就难免引起误会,其至造成相反的效果。
“文”是后天的修养,如礼乐教化,冠冕堂皇。这是经由学习所得的本事,让我们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装饰打扮,如何言谈中节,如何欣赏艺术,等等。如果缺乏这种修养,生活将显得枯涩与贫乏。但是如果光是注意这种修养而忽略内心的真诚感受,久而久之,难免显得虚浮不实,一切都成了表面的应酬。
因此,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才足以称为“君子”。人类天生就有学习的本能,所学的大都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但是一切行为规范都是为人而设的,说得更清楚一些,都是为了人要表达真实感受而设的。因此,文是形式,质是内涵,形式与内涵两相配合,人的行为才能表里如一,可大可久,显示人格的尊严,是为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