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意义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民众对新的放假办法可能还有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说关于取消五一长假,就有人认为这实际上让一些打工者失去了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所以希望能继续保留原来的五一长假。正所谓“众口难调”,一个放假办法,是无法使从事各行各业的13亿人都满意的。即便如此,大家对增加三个传统节日为公众假日,还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

  从有关方面对这次节假日放假办法调整的说明来看,之所以增加清明、端午及中秋三个节日为假日,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节假日安排明显缺乏传统文化特色。五一和十一的长假安排,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性纪念日的考虑,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在度过这些假期的时候,“假日”的意义凸显,节日的意义则几近于无。而一些世代相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节日,却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单位不放假,老百姓仍会在工作和生活的“夹缝”中,挤出时间享受这些节日给身心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中国的传统节日,当然不止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有些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等,民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季节性的节日如夏至、冬至等,也有很重要的民俗活动与之相连,如在山东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如刚刚过去的冬至,就有很多人在这一天里吃饺子。依托于节日的假日,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民俗,但一些全民性的节日,则理应成为法定假日。

  首先是一种遵循“国际惯例”的做法。节假日的规定,虽然民族各异,不过各国的法定假日,无疑要考虑到相沿已久的民族节日或宗教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犹太教的逾越节、伊斯兰教的宰牲节等。我们中华民族的宗教虽多是泊来品,但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我们也有寄托着民族情感的得到炎黄子孙公认的节日,因此,把这些“识别”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其次是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情,自古也不乏“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不过毕竟属于中华传统的独特的文化是存在的。在如今几乎地球上每一块土地上都有中国人的大环境里,真正能把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不是现如今那些时髦的语词,而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血液中的民族情愫,而这些情愫恰恰可以具化为一个个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更具象征意义的仪式或饮食中,唤起人们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举例来说,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并不存在一个全能的造物主的观念,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来自父母、来自于自己的祖先,因此对祖先充满敬意和感恩,就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有一个大江南北均认可的清明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并演化成一条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维系人们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这种对代表民族共同情感的节日的认同、对民俗的认同、对民族习惯的认同中。

  再次,节日的法定假日化,也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依托和平台。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及今,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既有看得见的物质的遗产,诸如长城、大运河,也有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以孝道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等。可惜在西学东渐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的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继承。我们虽也经常以“继承和发扬”来表明对传统的心迹,不过由于缺少一个实际的依托和平台,这种继承和发扬也就难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日化,我们虽无法企望每个人都在过节的时候,沉湎于对过去的怀想中,不过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思与感恩的机会,为我们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可能。

  最后,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实际上也是我们的政府在决策时更注重民意,说白了就是更“以人为本”的表现。以往节假日的设定,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黄金周”一词的普及与流行,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最好注脚。当长假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并被不断地进入人大或政协的提案后,决策者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思路,从原来的只是“答复”到后来的时机不成熟的“解释”,再到最后征求意见后的修订“落实”,实则体现的是一种政府工作从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式的决策,到满足百姓情感需求的“以人为本”的执政观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则是更令人欣喜的。
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和合文化易学风水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