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歡 為南朝齊著名道教學者。生卒年不詳。字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今浙江
海寧縣西南)人。父、祖皆業農。 顧歡 自幼好學,家貧,無力就學,鄉中有學舍,歡於捨壁後倚聽。八歲時,即誦 《孝經》《詩》《論語》。及長,篤志於學。 年二十餘,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諸義。母亡,據稱水漿不入口者六七日,廬於墓 次,遂隱遁不仕;於天台山聚徒開館,受業者常近百人。齊高帝蕭道成輔政時,征為揚 州主簿,並遣中使迎歡。及踐阼,乃至,稱山谷臣 顧歡 上表。「謹刪撰《老氏》(即 《老子道德經義疏》),獻《治綱》一卷」。旋辭謝榮祿,曰:「臣志盡幽深,無與榮 勢,自足雲霞,不須祿養。」 其「辨章治體」』很受齊高帝之景仰。東歸之日,乃賜塵尾、素琴。永明元年(48 3),又詔征歡為太學博士,仍不就。史稱 顧歡 「晚節服食,不與人通。每旦出戶,山鳥 集其掌取食。 事黃老道,解陰陽書,為數術多效驗。」1齊永明(483~493)
中卒於剡山,時年六十四。齊武帝蕭賾詔歡諸子撰歡《文議》三十卷。 據史籍記載, 顧歡 前半生治儒學,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書百問》和《毛詩集 解敘義》等。晚年服食,事黃老,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傳人。陶弘景云: 「孔璪賤時,杜居士京產將諸經書(指楊羲、許謐手寫上清經 —— 引者注)往剡南墅大墟住,始與 顧歡 、戚景玄、朱僧標等數人共相料視。顧先已寫 在樓間經(指道士樓慧明所得上清經 —— 引者注),粗識真書,於是分別選出,凡有經 傳四、五卷,真 ? 七、八篇。」
2以後 顧歡 還根據搜集到的楊、許真跡加以整理,編纂 成《真跡經》。陶弘景的《真誥》就是以《真跡經》為底本,加以增刪改寫並註釋而成。 《真跡經》,一名《道跡經》,已佚,今《無上秘要》中尚有其不少佚文。另外, 顧歡 還撰有《上清源流經日》,《雲笈七 ? 》卷四收有《上清源統經目注序》,陳國符《道 藏源流考》,認為是 顧歡 所作。
顧歡 是老子學一大家,《南齊書 · 顧歡 傳》載, 顧歡 撰有《老子義綱》《老子義疏》。 唐末道士杜光庭在論述前代詮疏箋注《老子》六十家時稱:「梁朝陶隱居(弘景)、南 齊 顧歡 ,皆明理身之道」;「 顧歡 以無為為宗。」
3《正統道藏》收有題名 顧歡 的《道 德真經註疏》八卷,近人蒙文通先生在《校理成玄英疏敘錄》中,證其非顧氏撰,是宗 顧氏學派之徒所作。但他指出:「隋唐道宗之盛,源於二孟(指孟景翼和孟智周 —— 引者注), …… 孟氏之傳,出於顧氏,而道士之傳此為最早,誠以景怡所造之宏也。」 「其徑題 顧歡 作者,應自有故」。
顧歡 是南朝釋道鬥爭中的著名人物。他見釋、道二家互相非毀,欲辨其是與非,於 宋末作《夷夏論》,以論釋、道二家的是非、優劣。論中雖有調和二教之辭,如云: 「二經所說,如合符契」,「道則佛也,佛則道也」。但重點是強調二者之異,說道教 是產生於華夏的聖教,佛教則是出於西戎的戎法。雖然二教皆可化俗,但只能各自適用 於自己的國度,即道教適用於中國,佛教只適用於西戎。謂:「雖舟車均於致遠,而有 川陸之節;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別。
若謂其致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涉川, 舟可行陸乎?」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產生於西戎的佛法,有些思想是與中國的禮教 不相容的。他認為佛教「下棄妻孥,上廢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獨以 法屈。悖禮犯順,曾莫之覺。弱喪忘歸,孰識其舊?」意思是說,對一切鳥獸蟲蟻,皆 以慈悲為懷,不得傷害,而獨獨對父母不存孝敬之心,這怎能讓它在中夏傳播下去?因 此他問:「捨華效夷,義將安取?若以道耶?道固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則大乖矣。」
4此外,他又對佛道二教信仰及其他特點論述了二者的差異,目的都是論證華夏之邦只 能施行道教,不能「述效」戎法,佛教應該回到它的本土去。 由上可見, 顧歡 是站在道教立場上,用中國傳統的尊夏卑夷觀點來反對佛教的。正 如《南齊書》所說:「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教」。所以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其 信仰者的強烈反對,紛紛著文反駁,形成南朝齊初一場規模頗大的釋道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