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思量,觉得很有道理。
小区附近一个工地施工至今约有半年时间了,两岁不到的宝贝每天嚷着要我抱着他看窗外的大吊车,并且总是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 带他出门时,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宝贝开口说话,十有八九必定是小手指着某个方向,激动地大声叫着:“大掉切!大掉切!大——掉——切——!” 我知道他一定是看到了“大吊车”,于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开始寻找,最后总不免要惊异于他是如何将视线投射到那么远处的一台看上去已经感觉很小的大吊车的!
随后我开始好奇和思索:市区街道上高楼林立,拥挤的车流行人、花花绿绿的广告、以及琳琅满目的店铺商品——为什么两岁的宝贝总会一眼就望见很远处的大吊车呢?
后来,我联想起一件事。 自孩子出生后我就时常为他拍摄 DV ,并自己配音配乐,通过编辑制作成记录片播放给家人看。我记得片中有一段是我带孩子去寺院时拍的,当时镜头记录的是孩子在拜垫上礼佛三拜的情景,在制作时我用梵唱版的《大悲咒》作为背景音乐配在这一段录像中。 后来我发现孩子看过几遍之后, 每次见到佛像,或是平时在家听佛乐,只要听到这首曲子或是类似的音乐,他就会有模有样地礼拜起来。家人对此觉得不可思议,而我知道这其实是记忆模仿,因果始然。
因果相续不断,逐渐形成业力。现在我明白了:因为喜欢大吊车的高大和运转吊装,孩子每天只要望向窗外,就会看到楼前工地上的大吊车,久而久之,大吊车的影像反复映刻在他脑海的记忆中,加上内心的喜爱和向往,渐渐形成一股吸引力,使之成为令其视线不由自主追随的目标。所以,纵然街道上高楼林立,车流行人繁忙,但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店铺都不在孩子心里,所以都不会障碍到他一眼望见很远处的大吊车!
我们成人也是这样啊,大家每天都在激动于自己发现的“大掉切”——明星、时尚、艺术、股票、楼市及至各类行情……
而最令我出乎意料的佐证,则发生在近日看望已九十岁高龄的外婆时。那天和妹妹一起去看望病危的外婆,我带了一个念佛机,并将它放在床头柜旁,念佛机不断地轻轻播放着唱诵版的“阿弥陀佛”,大概半个多小时后,我听见阿姨好奇地问道:“这个里面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它翻来覆去总是一句‘咚——铛——,咚——铛——'?”
我和妹妹非常惊讶,以为是念佛机开的音量不够大,于是调到最高档,并放在阿姨耳边,问她到底听到里面唱的是什么,可阿姨还是确信自己听到的是有曲调的念诵着“咚——铛——,咚——铛——”。开始我和妹妹都以为或许阿姨的听力有些问题,但想起阿姨是戏曲爱好者,并常参加演出,听力该是没有障碍的,于是提示她有没有听出是在唱着“阿弥陀佛”。阿姨分辨了许久,还是认为念佛机里唱的是“咚——铛——”。在一旁的 40 多岁的保姆从头至尾听见我们的讨论,没想到她也说到:“是的,我听见的也是‘咚——铛——,咚——铛——' , 而且很清晰,不知道唱的是啥意思。”
后来,我们找了舅舅来听,他一开始直接听出念佛机里唱的是“阿弥陀佛”,但后来他也听出有“咚——铛——”的唱念声;而阿姨和保姆都仍坚持自己听见的绝对是清晰的“咚——铛——”唱念,并称其中偶尔会闪过一句类似“阿弥陀佛”的声音;而我和妹妹无论如何努力分辨也没听出任何“咚——铛——”的唱句。
至此,我才体悟到:每个人对外界的见闻觉知都是不同的,所以世界呈现在每个人心里的状态也一定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乃至不同众生之间的差异是否正是各自对外界“感知”的差异呢?假如是的,那么,因为“感知”是业力所牵和无常变化的,所以这种差异本质上也就无所谓好坏对错了;如果想要从中评出好坏对错乃至是非黑白,岂不是显得非常可笑?
然而,自己几十年来恰恰一直在做这样可笑的事情——和见解不同者争论。其实想想真的没什么可争论的。境界不同,所见不同。佛经里说,人道所见之“水”对于天人及鬼道众生有各自完全不同之所见。以前对此有所解悟,但这次念佛机的事例让我真正对此有了深刻的思考和体悟。
那么是否需要“求同存异”呢?细细想来,似乎这样的勉强其实也可不必了。
忽然想起一个词:随遇而安。
果能彻悟,当然随遇而安。只是,自己还不能真正做到“随遇而安”,所以“求同存异”还将是避免争执的良方。
愿我能善护念之,早日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