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孔子弟子闵子骞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5 17:59     标题: 孔子弟子闵子骞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一句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闻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 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啊。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一

  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关闵子骞的这些传说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对子女进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图之闵子骞单衣顺母

  鞭打芦花 传说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打就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坐在马车上直喊冷。脾气粗暴的闵父气愤地说:“你弟弟的棉袄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谁都厚还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么心?”说着,举起马鞭就打,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不能休儿母,不能休儿母,母在一儿苦,若是休儿母,仨儿都受苦。”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闵子骞的做法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孔子训鹅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要口衔青草念弥陀!”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大风旋起闵子骞墓 传说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平时不听话。闵子骞年迈的时候,嘱咐儿子:“我死了之后,要用个石匣(即石棺材)。” 闵沃盈问他:“你学问这么高,看好穴地(墓地)了吗?”闵子骞说:“一直往南走,抬到高山就行。”

  闵子骞死后,闵沃盈想:我一辈子都没听老爹的话,这次可要按他说的办。于是请人雕凿了一个石匣,又请人抬着寻找有高山的地方。当来到济南柳家店时,天近黄昏,大伙又累又饿,于是把石匣放下,便在柳家店住下了。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等闵沃盈出门时发现,放石棺的地方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土丘,土丘是昨晚刮旋风时旋出来的。再一打听,原来放石匣的地方就叫“高山”。闵沃盈认为这就是父亲说的穴地,于是祭拜一番后,便带着人回去了。

  二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闵子骞作为孔子早期的弟子,以德行著称是有据可查的。据记载,闵子骞为人沉稳持重,平时少言寡语,然而一旦讲话就讲得中肯到位。孔子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一生注重“仁”的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利禄。

  闵子骞从政后,崇尚节俭,当鲁国要扩建新库房,派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呢?”孔子得知后,赞扬道:“这个人平时不乱讲话,但只要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鲁国权臣季桓子想聘请闵子骞当费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请不要安排我这个职务,如果你们再来劝说,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因为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的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因看不惯季氏的作为,最后毅然辞职。因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目前,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近年,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