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道统论:灵魂、哲学与道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5 21:59     标题: 道统论:灵魂、哲学与道

  道统论1: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品质,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共性。从历史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发展中流动的血液,文化也是世代传承中的精神纽带,文化还是世代交替中的精神基因。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特征、基因相同的人,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文化相同的民族。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天道决定人道,人道顺从天道”,这是中华民族不需论证的逻辑定式。遵道顺道,是中国人的指导思想,也是自发行为的准则,还是价值评判的标准。顺天道、立人道,这种先入为主文化公设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每一个中国人,即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我们的举手投足仍然带着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气息。香港、澳门历经百年殖民统治,其文化仍不失中华特色。

  中国当代思想家刘军宁在《天道要回还》一文中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思想传统,那一定是‘道’;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一定是‘天道’。天道者,华夏传统之大端也。老子者,中国天道思想之集大成者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言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1、道以及天道、人道的由来?

  作为中国人灵魂的道,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他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道”这个字,殷周之际的金文中已经出现,指路。《易经》中“道”出现4次,也指路,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诗经》曰:“道阻且长”,也指道路。《尚书》中“道”,又拓展为言说、方法。

  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说法。所谓“天道”,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天气变化遵行的法则。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范蠡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下》)。《左传》也曰:“盈必毁,天之道也。”

  与天道对应,有了人道。所谓人道,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社会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如《国语·晋语》说:“想到欢乐就高兴,想到危难就畏惧,人之道也”。《左传》亦说:“天灾流行,输粮救灾,抚恤邻里,此亦为道”;“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有了天道、人道,并有了天道的区别和联系。子产在《左传》中关于火灾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中齐国晏子也说:“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所谓“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可见,春秋时代就行成天道、人道以及相互关系的探讨,使道的概念开始出现了形而上的性质的变化,这对中国哲学道范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规范了中国哲学中道论思想演变发展的基本指向。



  2、道统万物,老子创立道统哲学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道家创始人老子,鄙斥仁义,注重自然与人天关系,着重发展了天道方面,创立了大道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罕言天道,注重人际关系,着重发展了人道方面,创立了伦理学说。道儒两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道的思想,共同提高着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

  作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其层次和内涵很丰富,最高的是宇宙和世界本原之道,次一级的有天道和人道;天道所属的有天地、阴阳、五行、有无、理气、道器、动静、刚柔、常变、反复等运动法则之道,更有天地万物各自独特的运动、变化之道,如日月星辰变化之道,四季调配之道,万物生长之道等;人道所属的有德道、仁道、义道以及兼爱、善恶、义利、形神、天理与人欲、自然与人为、命与非命等道,还有不同人的行为范范的君道、臣道、夫道、妇道等。从最高级的本原道,到天道、人道,再到各种具体的道,都是道的表现与运用,构成了一个道的丰富复杂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法家、兵家等君道、臣道、法道、兵道,都是具体的政教、治国、战争之道,只有老子的《道德经》系统阐述了宇宙道、自然道等规律,并确立天道决定人道、人道顺从天道的思想,第一次使“道”摆脱了一切形而下的感性色彩,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最高哲学概念。从此,中国哲学便以道论为基石,进而发展出各种形态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自老子开始,中国才有真正的哲学形而上学,所以《道德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此,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道文化也成了中华文化内核。从古至今,多少圣贤志士都毕生竭力于求道、学道、闻道、得道、悟道、体道、行道、宏道,为的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以说,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换言之,老子的道论是超乎学派的,没有封界的,一切愿意穷根究底和需要安身立命的理论,都要到大道里面去寻找答案。

  著名学者熊春锦在《老子研究在海外》一文中说:“道德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也是中华民族衍生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后世各家学派诞生形成的生命源泉。道德文化主宰着中华民族2500年以前的漫长历史发展时期,同时决定着和影响着25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社会的进程。”



  3、道统精神,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文化精神,欧洲人的逻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兰精神等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个民族维系在一起的哲学观念与价值体系,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认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等。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什么呢?如果规定只能用一个字表示,那么从几万个字中挑选,唯一能够入选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道。

  道是指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普遍原则,人道要无条件的服从天道,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中国历代帝王,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都自诩为天子,君权是天授的,是奉天承运,是替天行道。皇帝下诏下旨第一句话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说奉天命,承运“五德”。同时,作为规范臣民行为准则的“三纲五常”也被上升为是顺天道,这样愚忠愚从、愚孝愚顺等也就成了顺天道,否则就是违反天道的大逆不道了。这种“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的政治准则,是一切皇权浩荡的根据,把不准它就要身败名裂,历代冒失称王的起义者,如陈胜吴广、袁术、方腊、李自成、洪秀全等,没有一个能取得成功,这与过早称王得不到大众认同关系很大。反过来,刘伯温时时提醒朱元璋的十二个字忠告“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刘邦天下都平定了还假惺惺的不愿称王即位,曹操更是把没人问津的汉献帝请来,目的就是为了自已的行为正统。

  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原则,中国人凡事都要讲个道道,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道,就是2000多年来历代帝王极力推动的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王朝为社会制定的道德标准。“三从四德”是妇女行为的规范,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利益需要。

  道还是中国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人衡量是非的最高标准,还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最高体现。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个遵天道、顺人道、讲公道、重德道、存义道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离不开一个道字。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懂得“天道决定人道、人道顺应天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统文化,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统哲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在《大道运行论:关于中国大道哲学及其最高精神的研究》一书中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从来没和这个宇宙本原和价值源头割断过联系。他们看问题,想问题,从来没有离开过大道的神圣观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寄托精神和安顿生命的地方。”

  华中师范大学何建明教授在《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说》一书中:“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民心理影响既深且广,现今理应加强对于这一重要思想源流的研究,深入发掘其富有人文价值之精华。”



  4、道统文化,道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哲学,始终是围绕着道而发生发展的。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说法,道已经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诸子百家围绕着不同的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中国文化的本质是道统文化,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等,虽然理论政见不一样,但都离不开一个道字,虽然有大道和小道、天道和人道、君道和臣道、自然道和社会道、宇宙道和天地道、哲学道和实体道的差别,但都以天道论人事,以人道顺天道。正如西方文化是基督文化一样,虽有新教、旧教水火不相容的战争,但都信基督,基督文化的本质不变。

  老子的天道论。老子突出天道,注重天道和人道关系,创立了道统论。《老子》一书的5000余字中“道”就出现了75次。有人把《老子》一书中的道分4种含义:世界的本体、宇宙原动力、万物运转的规律、人类行为的准则,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两重含义:一是万物之源,二是自然法则。可见,老子之道,不论是4种意义的理解,还是2种意义的理解,都是形而上之道,是客观规律,是天道。汉初的黄老之学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无为道学理论,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

  孔子的人道论。孔子突出人道,注重人际关系,创立了儒家的人道论。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70余次还要多。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论的最大特点是,其道不是最高概念的道,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而是政治伦理意义上的道,是人道而不是天道。

  《易传》的人道论。《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传》中有丰富的道论思想,道在《易传》中出现大约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阴阳之道、形上之道、三才之道等,但仍以人道范畴为主。阴阳之道在《易传》中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对道的一种很好的说明,道与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质。《易传·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才之道,尤其对道教的影响很大。《易传》吸收了老子阴阳道、形而上道等思想,与老子的道论也有相异之处,但道在《易传》中并非最高哲学范畴,与它同样重要的范畴还有天、太极、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范畴。

  法家的法道论。法家的前期人物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他们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老子道论的影响,他在《解老》一文中将道理解为自然界的总规律,他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稽也。”(《韩非子·解老》)韩非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因道全法的思想,道为法之根,法因道而设。他说:“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韩非的道论与孔子不同,兼言天道与人道,更接近道家。但他与老子的道论也不同,老子重天道,韩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

  兵家的兵道论。兵家有自己的道论,称为兵道。孙武是春秋末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孙子认为,道为“安国全军之道”,是治军用兵的原则。在治军方面,他提出以道为首的五事原则:“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对于战争的一般规律,他有所总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者,诡道也。”(《计篇》)孙子的道论是有系统的,但仅限于人道中的兵道,缺少系统的天道思想。

  墨家的道论。墨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与儒家、道家的地位相当,但在道论方面不够系统,也不够形而上。《墨子》一书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大体上都属于人道范围。有的具体,如“舟车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抽象,如“有与无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伦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认为,这些人类社会的规范,都来自于天志与上帝,都服从于天志与上帝。

  老学专家李德建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一文中称“老子之道,乃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摘自《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一书

  道统论2:中国哲学主干是什么?

  中国有哲学吗?严格的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概念、范式、框架等理论,现代哲学也不过是抄袭西方一些概念罢了,没有自已的哲学理论,没有思维创新,怎么会有哲学。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是什么?哲学思想就是关于形而上学的思维,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定式。对此,当代新道家、新儒家都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关键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逻辑定式,应该属于道家还是儒家的?其实,老子《道德经》本意就是“遵道贵德”、“依道立德”,是老子率先提出“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的哲学思想,并将其理论化、格式化,因此说,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



  1、不白之冤,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概念

  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本来是用来表达哲学思维的一对概念,但由于崇尚马学等原因,中国大陆将形而上学视为辨证法的反义词,是片面、机械的代名词,这是一种扭曲哲学本义的说法。这是极其错误的一说法,也是危害巨大的做法,他扼杀了中国人形而上的抽象思维,让中国人变成了一群没有思维的猪和羊,就只知道皇帝怎么说,领导怎么说,文件怎么说了。

  形而上和形而下,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我们对西方哲学概念的一种翻译,这种翻译根据就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对于该翻译,惊为天成者与怒斥伪谬者旗鼓相当。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翻译的metaphysics,那么“形而下学”就是翻译的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这里是科学的代名词。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来源,是有故事的。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公元前70年,希腊罗多斯岛的安德罗尼科斯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失传著作。这些著作编号靠前的是自然科学著作,希腊文写作physis,其形容词为Physikos,这就是今天的物理学;而排在物理学后面的(在希腊文中由前缀meta表示)是研究存在原则的著作,因为它们“排在“物理学“之后”,所以安氏称之为Meta Physik,最后演变成 Metaphysik,大家便以此来称呼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叶秀山,2002)。



  2、道统百家,老子最先提出了中国哲学本体论

  初次接触老子《道德经》的人都非常奇怪,老子道的含义是在变的,有人说8种,有人说4种,但笔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阐明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本、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类之始,笔者简称“母体道”,他来源于原始创世纪的神话;二是阐明道世界万物运动的最高规律,道是运动之理、运行法则、自然法则、终极规律,笔者简称“规则道”,其思想可能来源于远古巫师的预言。

  随着了解的深入,当从哲学上来解读老子《道德经》时,不仅不吃惊,反而为老子道的含义叫绝。学哲学的都知道,古典哲学本体论有两种,一种是本原论,另一种是存在论。老子这两种道的含义,正是哲学上的两种本体论,老子万物之源的“母体道”是宇宙的本原,是本原论;老子自然法则的“规则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共性,是存在论。如果道的意义少了一种,就少了一种本体论,哲学思想就不全了。

  老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第一个提出了哲学本体论,也第一个阐明了2种哲学本体论思想。先秦儒家仅局限在具体的仁义说教上,是政教文化。孔子仅仅大力倡导克已复礼,罕言天道,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偶尔说一句天道,还是指仁义说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作为儒家六经之道《易传》,是孔子带领弟子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传》中有道的论述,都是仁义类的人道,这些都不是世界本原,也不是世界共性,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句,有点形而上哲学意味。西汉董仲舒一改孔子罕言天道的习惯,才模仿道家提出了天道人道论,并顺势得出“君权天授”、替天行道等思想。但董仲舒的重点是天人感应论,对道的论述不充分,儒家本体论还是没有建立起来。直到宋明理学时,程朱道学才建立了儒家完善的本体论。程朱道学的最高概念是理,本质上是模仿老子的“母体道”和“规则道”。如二程说:“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散之在理,统之在道。”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其他各家也大体如此,如法家的法道、兵家的兵道、墨家的兼爱等,都不过是就事论事的人道而已,不涉及宇宙本原和世界共性,缺少哲学思想。因此说,虽然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都是“志于道而论天下”,“执五常以牧天下”,(指孔子执常仁,荀子执常礼,韩非执常法,墨子执兼爱等),但他们所尊的君道、臣道、礼道、兵道、法道等,都是就事说事、就礼说礼的形而下的具体道,都是次级道,没有哲学本根本体,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达到道家本原道、本体道一统天下的最高境界。因而他们都只能从伏羲黄老的道家理论中吸取局部营养,只能依据模仿伏羲黄老所开创的大道之理构建学说。

  其实,老子是先秦百家中第一个提出形而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其它各家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具体政教理论。因此,老子与百家文化的关系,正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本质与现象等关系,老子哲学是对百家具体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并为百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经用大树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哲学就好比大树的根基,树干是物理学,其家学科是树枝,树根基源源不断地向树干和树枝输送营养。



  3、道统文化,老子最先提出了“遵道贵德”逻辑定式

  正如本文开始所说,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反映在“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定式中。虽然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但第一个阐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是老子。老子《道德经》是天人关系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天道与人道关系的一部政治哲学,其核心内容就是阐述天道规律,以及依据天道决定人道的原则,阐明人道的德之伦理。老子说,“道法自然”、“孔(大)德之容(形态),惟道是从”,“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等,老子反反复复、正面反面的论述,就是要说明“遵道贵德”这样一个伟大思想。严格的说,老子《道德经》中,天道规律只不是手段,老子核心是依“遵道贵德”原则,阐明安邦治国的人道。

  老子《道德经》思想博大精深,他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本理,更是中国诸子百家究天道立人事、立人天道推天道哲学根源。先秦儒家罕言天道,更不用说“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定式了。西汉时董仲舒才模仿提出了天道人道论的雏形,有点“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的影子了。宋明时程朱道学更一步模仿提出理道论,至此,儒家才有了自已的本体论,才真正建立起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定式。

  先秦法家、兵家、墨家等诸子文化,都与儒家类似,其本质都是政治伦理文化,都局限在礼治、法治、德治、兵道、人治等治国层面,本质都是形而下的具体君道、臣道等,没有“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定式,缺少形而上的哲学基础。

  可见,正是老子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遵道贵德”的思想,儒家直到程朱道学时,才真正确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哲学思想。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本来就是具体的治国之道,缺少“推天道立人道”的哲学思想,秦汉以后,相继消亡,其思想被道儒两家吸收。可是,有些儒家不服气,2008年初一次儒道哲学辩论会上,一会儒家强词辨解说,“儒道两家都有‘推天道立人道’思想”;“没有道家,我们也会创立‘推天道立人道’思想”,以笼统、假设混淆儒家在老子以后1500多年,才由朱熹正式模仿“推天道立人道”思想的事实。



  4、道家是中国哲学主干说的研究进展

  老子首次提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首次提出“遵道贵德”的逻辑定式。老子《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以及各家学说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为渚子百家提供了哲学本体,也为诸子百家提供了“遵天道立人道”的逻辑定式。关于这一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吴德勤等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台弯大学教授陈鼓应先生随后于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其后,关于中国哲学的主干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遂成为热点问题。

  其实,道家哲学主干说早就有名家结论,如胡适的鼻祖论、鲁迅的根论、郭沫若的垄断论、许地山的唯道论,西方学者中有李约瑟根系论、汤因比的终极存在说、黑格尔的普遍论、谢林的深层论等。近年来,许多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老子哲学对百家文化的本体论贡献,如张岱年的开始论、宫哲兵的主题论、陈鼓应的主干说、熊春锦的绝学说、萧焜焘的圣书论、孙以楷的根基论等。

  中国哲学大师胡适1959年在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上,作了《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演说,既赞扬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又赞扬老子的自然哲学体系。他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还说:“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胡适,1991)

  鲁迅先生对儒家主导的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唯独对道家情有独钟,认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根在道家。他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中国百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认为老子哲学垄断了中国2000多年,夸《老子》既是政治哲学又是兵书。他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郭沫若,1979)

  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称道家的理论为唯道论,他说:“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经立了多门底道说,其中最重要而与道教有关系的是倡唯道论的道家。”(许地山,1934)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认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他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张岱年,1982)

  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中认为:“老子在哲学方面实现了突破,创立了唯道论。老子之前,道已经成为诸子百家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各学派的道论很难超出人道的视野,大家所争论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伦与政治问题。所谓天道、地道最后也归结为人道。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伦、政治的视野,创立了宇宙生成论”;“道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题,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宫哲兵,200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在《老子与道家》前言中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许杭生,1993)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道家关于道论体系的建构和对于'道'的体知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触及到了真正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对现代人的哲学思考无疑具有启发性。不自陷于各种片面和局限,而能不断地开拓视野,不断地自我超越,这是道家学风的重要特征,似有助于突破现代哲学的某些困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萧焜焘,2004)

  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道家哲学主干,他在创办的《道家文化研究》开篇“缘起”中说:“老子的道论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当完整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系统,而且,其道论成为中国哲学内在联系的一条主线--这是道家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主干地位的关键因素”;“在战国中后期的各学派中,无疑地道家学派--包括以列、庄为代表的南方道家(或称楚道家),以及宋、尹、田、慎为代表的北方道家(或称齐道家、稷下道家)--在百家争鸣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他还说:“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陈鼓应,2001)

  安徽大学教授孙以楷在其近著《道家与中国哲学》中,提出了道家哲学“根基说”,他先秦卷的前言中说:“我们不妨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其主干是儒道互补,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之树的特征,而树根则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哲学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本原本体论,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孙以楷,2004)。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霞说:“道家不仅有比较完整成熟的天道观和人道观,而且高度重视两者的关联。将其高度地统一起来,是道家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道家不仅由天道推出人道,而且又主张人道要复归于天道。正是道家这种由本体推衍现象、由天道推衍人道,同时又返现象归于本体、返人道归于天道的思维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汉代哲学、魏晋玄学和宋明儒学,成为这些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黄友敬,1998)

  著名道医学者熊春锦在《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一文中说:“老子的《德道经》,字字是灵符,句句是珠玑。她瑰集了上古时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她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切学科的精华。在她的大智能中,严谨地构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启后、昭示万代、无出其右的一门绝学。这门绝学,就是道学,就是德学,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老子唯德主义辩证法。”(熊春锦,2006)

  哲学其实来源于西方,虽然老子学说充满了哲学的思想,但古代并没有人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我们不妨也看看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看法。

  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1908年)中写道:“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已从感性的感觉‘走到概念理解的阶段’,已‘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黑格尔,1995)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在其《神话哲学:中国哲学》(1857年)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他称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李约瑟,2003)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遗著《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汤因比,2002)

  摘自《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一书

  道统论3:老子就是上帝,道与上帝同在

  什么是文化?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森林是人类的摇监,人类文化根源于丛林文化,成形于部落文化。以丛林文化、部落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充满自然、生殖、宗教、天神等崇拜,因此,人类文化从神权文化开始,再发展到王权(皇权)文化,最后形成了目前的人权文化。神权、王权、人权,这就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三大天梯”。

  神权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神权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世界起源。一般来说,世界起源是每一个民族最先关注的“大问题”。世界各民族在她们的文化起源期,都把宇宙与人起源这类“大问题”归因于“至上神”,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再来到人间,解决了人类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除了以宗教的方式之外,还有以哲学思维的方式来回答这些“大问题”的,但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往往只能以垄统或歪曲的理论来回答这些“大问题”的。

  神权文化是人类文化的起点,在古老的神权文化中,宗教与哲学是不分的,或者宗教与哲学思维是混为一体的,基督文化正是用上帝来回答世界起源问题,而老子则是以哲学思维,用道来解决世界起源问题。本文介绍老子之道与“两希文化”之一的希伯莱文化中上帝的关系。



  1、老子就是上帝,老子之道与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相似

  老子道的两类含义之一,道是天地之源、万物之母、生命之始,笔者简称之为“母体道”。老子的“母体道”是世界的本原,正是哲学上的本原论。正如黑格尔所指明的,本原论其来源于原始社会创世纪神的崇拜。如《老子》第25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42 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事实再次证明,人类的文化起源具有共性。老子的“母体道”,竟然与旧约《圣经》创世纪的上帝耶和华,以及与新约《圣经》创造万物、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神奇的相似,道人格后就是上帝,上帝去人格化后就是道,一个从宗教上解释世界本源,一个从哲学上解释世界本源。道与上帝、道成肉身、神之道等是圣经中常用的术语。

  旧约《圣经》创世记第一章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三章说,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艾萨克的神、雅各布的神。”

  旧约《圣经》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说,先知撒迦利亚得到耶和华论以色列的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华说。”

  新约《圣经》约翰福音开篇序言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道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造的。”使徒约翰在同一章稍后表明,“道”就是耶稣。

  新约《圣经》约翰福音一章说:“道(耶稣)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

  新约《圣经》启示录说:“耶稣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2、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道与上帝同在

  “旧约形象派”是由来华传教士发起,18世纪在欧洲也曾流行一时的一个学术团体,专门研究《圣经》、《道德经》的关系,以中国文明来验证《旧约圣经》的可靠性。他们在《道德经》找到万物之源的道,并认为这是造物主基督;他们从《老子》第14章中发现了夷希微,并认为这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他们惊叹伏羲八卦图的神密数字,认为“在八卦中可以看出创世及三位一体之奥秘”。他们中一些大胆者甚至提出了“神道”教来代替基督教。“《旧约》形象学派”当时在欧洲有广泛的市场,其追随者经常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甚至今天仍有人在研究它(魏若望,2006)。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论老子学说的本质》一文里说:“老子学说与基督学说,其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实质在于通过节制一切肉体的东西而显示构成人的生活之基础的灵和神的本质”。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5年),在老子书中发现了上帝名字,《老子》第14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Yih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该发现非同小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中国也决不例外。

  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在中国《老子》著作中寻找基督教的证据,提出了“道”就是造物主上帝的观点,力图证明《老子》的“道”就是基督信仰中所崇拜的真神,道就是神,“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英国学者贝扶理所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徒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贝扶理,1996)

  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是第一次深入研究《老子》一书的人,他甚至提出假设把《老子》第十四章中的“夷”、“希”和“微”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等同起来(戴密微,1994)。

  国学宗师林语堂,晚年信了耶稣教,却生出惊人之语:“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信仰之旅》243页)。他还指出,在爱与谦卑的训言上,老子与耶稣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做你们的佣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

  华人学者远志明在2003年出版了《老子VS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一书,他在书表示:“老子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耶稣教导人们要敬畏上帝。如果把中国的天道人格化那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他还比较了老子之道与新约之基督的关系,认为其具有五种性质的类似:时间性、本体性、媒介性、具体性、启示性(远志明,1997)。

  著名学者梁燕城亦发表《道中的会面──关于道家与基督教文化结合的对话》一文,文章中,四川大学教授张钦与梁燕城在对话中指出了道家和基督教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