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宗教探险:人类的双重超越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1 21:53
标题:
宗教探险:人类的双重超越
日前,中央电视台首播了中国第一部手绘纪录片《大唐西游记》,该片全长210分钟,而手绘特效画面占到一半以上,这些画面是一个庞大的特效制作团队长达两年的成果,可谓精雕细刻。通过这部纪录片,在唐朝中原山水画、西藏唐卡以及古代西域和印度壁画的艺术构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唐僧横跨中亚、南亚108个国家,领略大唐、西域(中亚)、天竺(印度)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宫殿、寺院、风土人情以及沙漠、绿洲、高山、平原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更能体会到唐僧对佛法矢志不移的追求,并为其百折不挠的人性和佛性所感动,在战争、冒险、梦境、传说等叙事系统中,与唐僧一同经历他的心路历程。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谈到他的老师近代才子李叔同因何出家时,曾经提出人生就是“三层楼”的著名比喻:“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与弘一法师》)丰子恺先生认为,许多人懒得或无力上楼梯,便住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好好的,能够锦衣肉食、子孙满堂便十分满足了;其次,高兴或有能力走楼梯的,就爬上第二层去玩一玩,全身心投入到令自己着迷的事业中去,成为“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脚力非常大,继续向上爬楼梯,能到达第三层楼的就是宗教徒了。丰子恺先生的比喻未必人人赞同,却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即人类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总是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正是人之为人的伟大之处,而宗教徒便属于这类不断向上爬楼梯的人。
《大唐西游记》所展现的唐僧,正是人类不断追求内在超越的体现。人类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向上追求,必将在外在世界有所表现,所以虔诚的宗教徒往往有惊人之举,一千多年前,唐僧横跨亚洲腹地,到印度求取佛经便是不可胜数的事例之一。
夸父逐日的神话,是源自洪荒時代人类不尽的求索。为了寻找彼岸的真理,多少年来,多少代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当人类迷茫于红尘世间而一无所获时,蓦然回首,原来一方净土就在人类最纯洁美好的心灵里。如果我们要追问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人类对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无尽的求索之中。
一般人常常以为宗教只是属于“上层建筑”、精神领域中的问题,其实宗教对人类的物质活动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许多探险者就是在宗教热情的鼓动下完成的。《中国民族报》曾经刊登过《哥伦布航海的宗教动机》一文,介绍天主教信仰对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促进作用;宗教因素在唐僧西天取经中发挥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佛教信仰不仅是唐僧西行的精神动力,更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上的支持。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唐僧西行百余国,语言不通,如何解决?在当时,从中国到中亚、南亚各国,遍布各地的佛寺,一般寺内僧人都可以使用梵文,唐僧精通梵文,再通过梵文学习当地语言,便可以与当地人交流而畅通无阻。可以说遍布各地的佛教寺院,正是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的驿站,我们从中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亚商人同佛教关系如此密切了。天主教堂和修道院通行拉丁语,阿拉伯语对于穆斯林也有着类似的作用,可以说宗教对于人类的交流与地域活动的扩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近年来,探险史成为历史学中新兴的学科,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手绘纪录片《大唐西游记》将宗教、历史、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宗教探险史画卷。笔者相信,宗教探险史的重要性,也必将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世纪的欧洲,常常被人们看成是“黑暗”的时代,修道院往往被传奇小说描绘成阴森恐怖的地方。其实修道院的修士、修女们集体劳作,对欧洲荒地有组织的开发、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山林佛教也往往被人批评为消极避世,“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侣道士将深山老林改造成梵宫净土,同样是功不可没。
出家人并没有离开地球,与其说是出世的,不如说是从精神到物质,都将我们生活的范围扩大,或许用老话“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来形容更为贴切。这既是一种外在超越,也是一种内在超越,唯有这样,才是人类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双重探险。而这种探险的结果,便是发现并建设起一方人间净土。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