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道教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中的南北朝道教)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1-5 13:13     标题: 道教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中的南北朝道教)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出現了眾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論家,經過他們的努力,使道教面貌煥然一新。這一時期,為道教日趨成熟的時代。
  在北朝 ,對北方天師道(正一盟威道演變而來)進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巍的著名道士寇謙之(365—589年)。據《巍書·釋老志》載,寇謙之“少修張箓之術”,為正一盟威道教徒,後又師成公興,隨其入嵩山修煉,隱居石室,服食採藥。至神瑞二年(415年),感太上降臨山頂,授天師之位,並賜《雲中音誦新科之戒》20卷,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寇謙之對道教進行改革的的總原則是“以禮度為首”。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使道教“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是時,誦習道經,亦改“直誦”為“樂誦”,即誦經時用音樂伴奏。經過寇謙之改革後的北方天師道被稱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 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老子“先天地生”、“為神王之宗”,是天地間至高至尊的神。理順了以前道教信奉的群仙系統,把雜亂無章的原始道教提高到宮觀道教的水準。
  第二, 變原始道教為貴族和平民都能信奉的官方認可的正統道教。
  第三, 設立道壇,以禮拜求度為主,輔以煉氣服食。
  第四, 首創了帝王受道教洗禮,登壇受箓制度。
  這樣,由於寇謙之的道教改革,不僅在宗旨、組織、道經、齋儀等各方面創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規模,而且將帝王和各級貴族吸收入道,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協調、密切了道教與統治階層的關係,變農民為主的宗教為全社會各階的宗教,在道教發展史上起了一個鮮明的里程碑的作用。因此,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便能夠廣泛傳播開來,並一度成為北朝的國教。
  繼寇謙之之後,南朝劉宋時,又有廬山道士陸修靜(406—472年),對南方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陸修靜自少修習儒學,愛好詞章,年長時棄家入雲夢山隱居修道。
  陸修靜對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套整頓、改革的措施。
  首先,他提出整頓組織系統,健全三會日制度。三張時期,天師道的根本組織系統是“立治置職”,,掌管治的祭酒既是宗教骨幹,又是行政官吏,祭酒的職權就是“領戶化民”。而要不斷的加強這種道官、道民之間的統屬關係,還要有一些制度來保證。“三會日”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可是這個重要的制度在張魯時期後逐漸廢弛了。為此陸修靜決心把“三會日”制度重新建立起來和健全起來,以期扭轉已經混亂的組織狀況。
  其二是加強“宅錄”制度,整頓名籍混亂的狀況。所謂“宅錄”,類似封建國家編戶齊民的戶籍簿,即道民入道,須把全家的男女人口數申報登記。若有家口增減,皆須由戶主攜帶宅錄和命信(既敬神的信物)去本治上戶或除名。道師憑此向天曹啟告,請天神守宅之官保祐道民家口安全,禳災祛禍。很顯然這也是道教組織管理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在三張之後,這項制度也完全廢弛了。於是就出現了諸如“或死骨爛,籍猶載存;或生皓首,未被紀錄;或納妻不上,或出嫁不除”的“糊塗賬”。這樣就很不利於對道眾進行管理,自然也就不利於整個道教的正常發展。因此,陸修靜主張徹底清理宅錄,規定以每年三會日的最後一天,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限定那一天每個道民必須攜帶命信到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
  其三便是禁止道官各行其事,自行置職,健全道官按極晉陞制度。張陵、張魯時期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道官制度較為嚴格,道官的升遷要按照一定程式來執行。但是這種能保證道官品質的制度在張魯以後也逐漸的廢除了,因此陸修靜主要對祭酒進行了整頓,恢復和健全天師道過去的依功受和按級晉陞的制度,強調必須“精察施行功德,採求職署,勿以人負官,勿以官負人”的態度。
  其四是始創服飾規範。在《傳授經戒儀注訣·衣服法第九》中,規定道士須具有“葛巾、單衣、被、履、手板”,並且要“皆應新凈,勿用故敗”,“富不得奢靡,貧不得穢陋,調和中適”。
  宋明帝時(465—472年),他將收集的道書(其中有上清、靈寶、三皇各派的經典),加以整理甄別,鑒定其中經戒、方藥、符圖等1228卷,分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泰始七年(471年)又撰定了《三洞經書目箓》,成為我國最早的道教經書總目,並奠定了後世纂修《道藏》的基礎。他還在總結自天師道以來原有的各種齋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道教的齋醮儀范,以適應道教發展的需要。陸修靜編著有關齋醮儀范的著作多達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儀。著述中,繼承了早期天師道(正一盟威道)三元日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儀式,對上清派、天師道等道派的齋醮制度作了明確的敘述和規定,使這些儀式中的祝香、奏啟、請事、禮謝、原念等都統一起來。
  經陸修靜改革後的南方天師道被稱為南天師道,在南朝曾得到一定的發展。不過它的發展很快被上清派和靈寶派的興盛所遮掩,而逐漸不顯於世了。
  稍後於陸修靜,南朝又出了個博學多才的道教學者陶弘景,他對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楊羲的上清經道教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又進一步總結、充實和改革,開創了茅山宗。
  陶弘景(456—536年)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是陸修靜門徒孫游岳的弟子。他中年隱居修道于茅山,著手弘揚上清經法,除廣泛收集整理上清經外,又撰寫帶有教派史性質的《真誥》,著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重要道書。建立了較為系統、完善的神仙信仰體系。晉代、劉宋以來,到茅山修道的人很多,但並未把茅山發展成為上清派的基地。陶弘景居茅山後,開設道館,招收徒弟,弘揚上清經法,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傳道基地,並形成了茅山宗。該宗特點是以上清經箓為主,兼收並蓄各派道法及儒釋思想。陶弘景所開創的茅山宗,對後世道教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陶弘景在養生方面主張形神雙修,養神與煉形並重。在《養性延命箓》中,他對養神、煉形、行氣、導引、房中等養生方法都作了比較科學的闡述。在以醫藥學方面,他的成就也很大,著作也最多,在祖國醫藥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