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道教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8-8-8 15:33     标题: 道教起源

   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帝王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古宗教意识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一二六至一四四年)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封禅书》所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徵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漫长的帝王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道教对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大部份。

  道教内容比较丰富,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起源,则道教大致不外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融合演化而成,一为鬼神崇拜;二为神仙信仰与方术;三为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


第一节∶鬼神崇拜

  远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系统;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信仰也已发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凶的占卜巫术。这在当时是百姓普遍的信仰,人们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而天神的意志与情绪,是依世人对它崇敬的程度,以及行为的善恶而作出报应。帝王为了取悦于鬼神(这里鬼指祖先,神指天神,而殷人的祖先即天神),祈求鬼神以其无限的权威来维持他的统治,相应的兴起祭祀以宣扬神威和献谀于神。《小戴礼表记》篇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神。这时也就有了管理宗教的仪式,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祝。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为能够沟通神天,所谓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职就是托言能把神的旨意,通过龟壳或著草卜筮传达给人;祝的专职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托言能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都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人物。帝王往往要把自己的意图说成是神的旨意,以驯服百姓,巫祝就成了完成此一使命的职司。后世道教宫观中司香火者叫庙祝,便是古代留下来的名称。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有系统。并形成了天命观的神学理论。《泰誓上》∶
  天估下命,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只三个系统。《周礼.春官宗伯》上 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

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只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也便是后来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天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因此可知,汉代兴起的道教具有古代巫祝遗风,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渊源于古人的信仰。

第二节∶神仙信仰与方士方术

  神仙之说,流传甚早,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为世人所习慕,彭祖之长寿;三神山之仙阙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思想登仙之说,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

  先秦古籍不少记载有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书。如: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天地篇》∶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在宥》述广成子对黄帝言∶
  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庄子.田子方》∶
  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庄子出发于出世思想,在《逍遥游》.《大宗师》.《天道》.《列御冠》. 刻意》.《天下》.《应帝王》.《达生》.《田子方》等篇章中,均有对仙人.仙境的描述。

  《列子》更引申庄子对仙人.真人.至人之赞美,更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列子.汤问》说∶

  渤海之东很远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员 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仙人居于归墟的五座大山上。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不可数焉。

又说,在北海之北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名终北之国,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国中有名壶领之山,顶有口名滋穴,有泉水涌出名神瀵,香过兰椒,味过醪醴,分四股流遍全国;人们不竞不争.不骄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织不衣.不死不病,整天相携歌唱,饥倦则饮神瀵,经旬才醒。

  《列子.黄帝》更用幻梦勾画了一个华胥氏之国。说那里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人们无夭殇无爱憎.无利害.无畏忌.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步。又说∶在海河州中有藐姑射山,山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列子.周穆王》中说∶天上有一个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之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仙境皆被描画得美妙而神秘,所谓仙人亦皆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的能飞行的神人。

  有关神仙说的最脍炙人口的一段,则是司马迁撰《史记.封禅书》中的一段记述∶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种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人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至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又《史记.武帝本记》云,李少君言于武帝∶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神仙之说,大致先出于西北山岳与东南滨海地带。究其原因,其因素是∶在社会日趋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向深山海洋开始了探险与开拓的事业,因为山岳与海洋中确有景物宜人的好地方,人们或因避难,或因为风浪所漂泊而偶至妙境,人们的眼界开了,以后这种信息便辗转相传,遂引起世人之仰慕,欲开拓新的领域.遁离灾难的人,便开始探险,于是蒙有浪漫色彩的神仙之说便产生了。再者,神仙之说的产生还有其自然因素,山岳和海洋中常出现一些使当时人们感到惊异.迷惑.神秘的自然现象,如云雾幻景.深渊奇洞.海市蜃楼等.人们把幻奇之境,当作天地之间的另一个世界,于是神话也便油然而生。

  伴随神仙之说的产生,巫觋便利用之更为渲染神怪,有的并利用当时萌芽的科技,加以宗教渲染,以为求仙方术,游售于世。这样的人就叫方士,或方术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将方术分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古人将一切技艺皆称之为方术,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乃是那些宣扬长生不死,认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国古代传说的方士有籛铿「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则为周灵王(五四五至五七一年)时的苌弘。《史记.封禅书》∶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所谓设射狸首,即汉代魔腥巫术,足见方士苌弘乃巫觋之遗绪。

  战国时的方士及巫觋,专事服食与祭祀,他们只有方术而没有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然失色。战国末期出了个方士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之兴衰更替结合,更推而论社会事物之变化。驺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史记.封禅书》中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由于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术之士十分活跃。得到秦始皇宠信的第一个方士便是徐士(福)。《史记.秦始皇本记》∶

  齐人徐士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遗徐士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士入海求神药,数年不得,费多,恐受谴,对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继徐士而得宠信的有燕人卢生和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及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卢生入海还,托以鬼神事,奏籙图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卢生还说秦始皇∶
  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凌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始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验辄死。因求仙药不得,方士卢生等潜逃。秦始皇大怒说∶
  ……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等去而不报,徐士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卢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迁怒于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他的长子扶苏向他解释诸生与方士不同,秦始皇更怒将扶苏远谪边地,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之后,最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得他宠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记》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神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于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了而说化去,又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其后又有亳人薄诱忌奏词泰一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帝,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将军,获尝赐甚多;后因以帛书饭牛,云牛腹有奇,武帝查觉后诛杀文成将军。又有胶东宫人栾大,谎言尝往来海中,曾见仙人安期.羡门之属,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宠信栾大,拜为五利将军,栾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栾大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记》后来栾大以方术不验被诛。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这时武帝令入海求神仙的方士达数千人,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计。公孙卿还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设具而候神人。一概终无所验,武帝始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自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前八九年)才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他曾对群臣自叹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廿二《汉纪十四》)

  《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及专务神仙术的方士,作了一段评论∶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眠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为多,非圣王之所以数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徵,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道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前身,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方仙道方术不骤,受到社会的攻击,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张。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派,同源而异说,一派是仿效驺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继起的依附黄老之学的黄老道。


第三节∶两汉之黄老道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两代(前一七九至前一四一年)皆以黄老道清静之术治天下。《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中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学,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据太史公司马谈谓,黄老之学系出河上丈人。

《史记.乐毅列传》中说∶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学.显闻于齐,称贤师。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西汉初,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国相,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修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陈平.窦太后等多喜黄老,因而黄老之学,蔚然而兴。不过那时的所谓黄老之术,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神仙家与黄老学说在性质上本不相同,黄老学说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关系,这是在概念上必须弄清楚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是既崇尚儒术,又崇信神仙。这时儒家出现宗教化趋向,谶纬学说也就随之兴起。神仙家在当时情况下,欲拢脱方仙道的声名狼籍,更须要建立新的神学体系。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神仙家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与当时在社会有影响的黄老之学相结合,况且黄老学说也确有可供神仙家发挥的神秘内容。神仙家尊崇黄老,更觉得黄帝.老子的地位声望都高于尧舜.孔子,既可以历史上庄严的神圣人物来尊高其教,又可以其学说阐发其教。神仙家开始是推崇黄帝,继之才尊崇老子,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为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汉武帝即位廿八年,汾阳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们遂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资治通鉴.汉纪十二》中说∶
  元鼎四年(前一一三年)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馀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如脱履耳。

《史记.孝武本记》记载∶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从此以后,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乃属道家。淮南王刘安(汉武帝之叔)虽喜神仙,但他所著《淮南子》亦未将道家与神仙家混为一谈。《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

  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馀万言。

《中篇》即《枕中鸿宝苑秘书》言神仙方术,是专论神仙方术的最早著作,但这仍不能说是宗教经典,因为没有神授立教的说法,也没有后来道教的那一套符籙谶仪;且老子其人虽已被神秘化,但还未被尊为天神。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六五年)给楚王英诎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此时的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在性质上便大不相同,后者已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了。到东汉桓帝时代(一四七至一六七年)老子已被尊为天神而享祭祀。《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一六五年)两次派人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老子于濯龙宫。《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涣传》谓桓帝信仰黄老道,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为黄老道。《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谓,当时信道者引用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变化.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将老子神化。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独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道的化身,又《后汉书.襄楷传》上桓帝书中说∶或言老子入夷而化胡。这都说明,老子已是天神,与佛陀同受崇拜。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变,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复更兴,至东汉而广为流传。《后汉书.皇甫嵩传》∶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也是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我认为黄老道是神仙家吸取黄老之学,撰作宗教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方仙道以游售方术为主,而黄老道则不仅讲术,而且也弘扬修道养寿了。

结语

  殷商之鬼神崇拜.战国末兴起的方仙道.两汉末之黄老道,乃是道教信仰的渊源。万变不离其宗,管道教的形成及其发展发生何种形态上的变化,都无不是源本于上述三者演变而来。鬼道.方仙道.黄老道乃是道教的母体。


作者: askyhnx    时间: 2011-5-12 09:18

楼主辛苦啦,到处看看拿点积分.新人多多关照哈.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