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这些话本是英国哲学家卡莱尔用来形容《古兰经》的,这里借用来指《易经》。我想,就文体或写作而言, 易经》的拙劣与《古兰经》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卡莱尔在《古兰经》拙劣的外表下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阿拉伯民族的真实性,从而认定《古兰经》是一部“真诚的书”(参见《英雄与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第105-106页)。我在本文也将揭示《易经》拙劣外表下所隐藏着的中华民族的真实性。
② 摹写与描写是不同的。描写是对事物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象的主观化表达,而摹写则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化表达;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怀,而摹写的目的则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征状;描写必须用语言,而摹写则可以用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如《易经》中的卦爻符号;游记是描写,导游图是摹写;描写具文学性,而摹写具工具性摹写与描写的区别大致如此。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摹写的特征有所揭示,参见蒋文彩等《现代西方哲学100题》
③ 引自智旭《周易・四书禅解》,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50页。关于究竟是谁“重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易学史上一直说法不一, 王弼说伏羲开始重卦,郑玄说神农,还有说大禹的。司马迁、班固、扬雄、王充则认为文王才开始重卦”。参见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5页。但是,易经》始于伏羲作八卦,这是定说。辞和爻辞,都是对天地的摹写,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下传》“卦爻阴阳之易书,法天地万物而为之者也。”第250页 这里的“像”、效”、法”皆是意指《易经》对天地的摹写———也可以说是对天地的“复印”、拷贝”或“照相”。总之,易经》与天地之间是等值同构的, 易经》可以代表全整之天地,正因如此,所以清末易学家沈善登1830—1902将易称为“太易”,太者,大也”,以示易与广大的天地等值同构。
众所周知, 易经》的符号有两种,一是卦爻画(即由“—”和“22”所构成的六十四卦卦画),二是卦爻辞指卦辞和爻辞( )。如果说《易经》的天地意义来源于《易经》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等值同构关系),那么《易经》的逻辑意义便是来源于《易经》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易经》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大而言之有三类,即:1.卦爻画与卦爻辞之间的相互关系;2.卦爻画内部的关系;3.卦爻辞内部的关系。其中1、2两项关系已是易学中的老生常谈,如关于卦爻画与卦爻辞之间的“象”的关系,关于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的“卦变”关系,关于每一卦的各爻之间的“乘”、承”、比”、应”的关系,哪一部易学教科书中都会有介绍①,这1、2两项关系乃是象数易学意义的来源。象数易学的一切意义推理( )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