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龙山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0     标题: 龙山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

龙山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

李养正

  在太原西南约四十里,有龙山道教石窟,位于静居观沟上之龙山峰顶,古昊天观之东侧。石窟凿修在一庞大峭岩上,前有敞坪数亩,后倚蔚然峻峰,更有苍松古柏,翠绿挺秀于东西。石窟共八洞,皆刻道教神仙像。规模虽不大,以道教石窟甚少,且雕艺精湛,故颇珍贵。它最早开凿于何时,无史料可考,只知道全真道士宋披云在来理宗端平元年 ⑴访龙山古昊天观故址时,发现这里已有两石洞,皆刻道像⑵。尔后,宋披云与其门人秦志安、李志全增修五洞;迄明正德年间,内官畅英又修一洞。对这一石窟,在山西地方志及宋披云等人传记中虽有所记载,但均文字简略,记述不详。近百年来,虽有外人陆续发表日本侵华战争前所摄之照片,但既未详录铭文题记,而且解释错误甚多;尤其是刻像屡遭盗窃破坏,致使刻像大多无头,今人难以鉴赏原貌。去年秋,中国道教协会遣余与王宜峨君往太原参访了龙山昊天观,并对石窟作了一般调查,现将目睹石窟现存情况及个人曾阅读的有关资料,略为记述;对有关问题也略陈浅识,供研究者参考。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0

一、龙山石窟今昔

  史料记载: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披云真人》:“癸巳,大丞相胡天禄时行台河东,请主醮事。甲午游太原西山,得古吴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像,俨存壁间,有宋童二字。师修葺三年,殿阁峥嶸,金碧丹惑艧,如鼇头突出,一洞天也。”
  《嘉靖太原县志 ·寺观·昊天观》:“在县西一十里龙山绝顶,元元贞元年,道士宋德方建,观东石崖,列凿石室八龛,有道者姓宋号披云子所凿,一曰虚皇,内刻石像十一尊,二曰三清龛,内刻三清像三尊,三曰卧如龛,内刻卧像一尊,传为披云子卧化之所,四曰玄真龛,内刻石像三尊,五曰三天大法师龛,内刻石像三尊,六曰七真龛,内刻石像七尊,第七第八二龛,俱名辩道龛。玉皇大殿五间,正德初年内官畅英重修。”
  《雍正太原县志 ·人物·披云子》:“宋之真仙也,隐居昊天观,凿石洞七窟,为修炼所,有石刻像,自作赞今存。”
  《道光重修太原县志》: “昊天观在县西十里龙山绝顶,元元贞元年披云子宋德芳建,观东石岩,列石室八龛,一曰虛皇,二曰三清,三曰卧如,龛内卧像一,传为披云子卧化地,四曰元真,五曰三天大法师,六曰七真,七八胥曰辩道,凡镌石像二十有七尊。明正德初内官畅英重修。”
  其他如《山西通志》、《古今图书集成 ·神异典》等,记载均与《太原县志》相同。
  上述记载,有些地方说法并不一致,记时记事也有错误处,不过总算记录了这一石窟的简略历史与面貌。
  近百年来,日本方面对龙山石窟较为注意,在公元一九二零年 (日本大正九年)便已拍摄了该石窟的照片,以后还曾多次拍摄。在公元一九三八年(日本昭和十三年)出版的《东洋文化史大系·宋元时代》中,发表了虚皇龛、七真龛、披云子龛及石窟全景的照片;其中除刘长生、郝广宁刻像无头外,其他均完好。在一九七八年,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迹》第一册中,发表了该石窟全部刻像的照片,最晚为一九二五年摄⑶,其中除宋披云刻像照片无头外,其余与《东洋文化史大系》发表的刻像相同。这就是说,在日本侵华战争之前,该窟已失刘长生、郝广宁、宋披云刻像之头。
  日本人当年拍摄石窟,只注意了刻像与天景图案,未拍摄洞中铭文题记,在《东洋文化史大系》、《中国文化史迹》中均无该窟铭文题记照片。在《东洋文化史大系》中,有对宋元道教的研究性文章,题曰 “道教”,其中有一节谈到龙山石窟之开凿、八龛之内容以及宋披云等的简略历史。《中国文化史迹》中,只在每幅照片下作了简单说明。
  上面所介绍的,是日本侵华战争前中外所录有关龙山石窟的主要资料。从这些资料看,石窟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仍然是基本完整。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祖国的锦绣河山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践踏,祖国的宝贵文物也受到肆意掠夺和摧残,龙山道教石窟虽位于深山,也未能倖免。太原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大量盗窃天龙山佛教石窟和龙山道教石窟之石刻艺术品,先行拍照,后用棉被封住洞口,深夜将刻像头部凿下或者将整个刻像分段凿下,陆续盗走,致使石窟损坏破残严重。在 “文化大革命”中,因石窟地处偏僻深山,更赖太原市文管会大力保护,兔遭再次摧残,至今得以保存下来。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0

二、龙山石窟各龛内容

  中外有关龙山石窟的资料,对各龛内容均未作详细解释,间或有简短说明,也有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旧闻纠疑,现在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第一洞,虚皇龛:中座像为虚皇。虚皇为道教神名。道教宫观中奉祀的最高天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虚皇即元始天尊。《道藏 ·洞真部·本文类》中,有《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在诫律类有《虚皇天真初真十戒文》。《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亦号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无上虛皇元始天尊。”《云笈七签·三洞经部》:“大洞真经云:高上虚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经一章,故曰三十九章经,乃大洞之首也。”接着在第一章中有“高上虚皇君曰:元气生于九天之上,名曰辟非,辟非之烟下入人之身而为明梁之气……”等释语。《云笈七签·存思》中有“读高上虚皇君道经。当思太微小童干景精。”《云笈七签·三天君列纪》有“又遇始元童子丰车小童受虚皇帝箓仙忌真戒”等语。南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玉清三元宫 上第一中位 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在其左位尚有“东明高上虚皇道君、西华高上虚皇道君、南朱高上虚皇道君、北玄高上虚皇道君”;右位尚有“三元四极上元虚皇元灵君、三元晨中黄景虚皇元始君、太上虚皇道君”。在三清龛之上的虚皇龛,只能是奉祀元始天尊的。另据《白云观志》,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修复北京“十方大天长观”,其第一殿便是“虚皇醮坛”,奉祀元始天尊。天长观后改称长春宫,是邱长春住持的地方,主持修建龙山石窟的宋披云,是邱长春的弟子,他便是从长春宫去山西传播全真道的。再者,金元道教特别尊崇三清中之元始天尊,所以来披云凿石窟,按长春宫规制,第一为虚皇龛。虚皇左右为虚皇之下的诸道君。
  第二、三清龛:中座像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亦即三个最高仙境中的三位天神,统称三清。三清座像两旁各有三真人座像。这可能是天地四方六真人,即玄真、顺真、初真、太真、少真、幽真。
  第三、卧如龛:中为一道者卧像。一说为老子卧像 ⑷,一说为宋披云卧化像⑸。我认为均不确切。道教宫观奉祀的老子,都是端庄肃穆的坐像,从未见卧像,亦未闻有老子卧像之说;再者,老子像皓发银鬚,而此卧像无鬚,足见并非老子刻像。在第七龛中有宋披云座像,现虽损坏无头,但日本《中国文化史迹》中有宋披云座像完整照片,面庞园而丰满,有鬚,宋披云在《自赞》中说这是“假像真容”,将座像与卧像相对照,面貌近似,无鬚乃取“童”意。所以我认为此龛是宋披云卧像,但并非“卧化”之像。其理由,一、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对去世者只称“羽化”、“仙游”、“蝉蜕”、“尸解”,少见“卧化”之说;二、此龛系宋披云主持修凿,当时他在世,怎么能说“卧化”呢?我认为,说这是披云子卧如像较确切,而且《山西通志》便说这是卧如龛。何谓“卧如”?尹志平(邱长春弟子)弟子范守元著《性命圭旨》,论述了全真道龙门派修持的方法,其中谈到了“卧禅”,“卧如”即卧如处常之意。其卧像姿势也是《性命圭旨》中所说“五龙盘体法”,即“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宋披云是全真龙门派十八宗师之一,是继邱长春之后弘扬全真道最得力的一位宗师,他照自己的面貌修刻卧如像,既是宣扬卧禅,也是宣扬自己的修持功夫。《嘉靖太原县志》卷二中说:宋披云“宋之真仙也,隐居昊天观,凿石洞七龛,为修炼之所”;当地人相传,也说是宋披云卧像。所以说这是宋披云自刻修持像,是较确切的。
  第四、三天法师龛:三天法师即张道陵。《仙鉴 ·张天师》中称张道陵为“汉天师正一真人扶教辅元大法师”;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下:“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告南岳夫人口诀”;《真灵位业图》中第四、左位有“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道陵”;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前《道德真经疏外传》:“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三天法师龛中主要刻像为三尊座像,中位为三天法师张道陵。那么左位、右位是谁?是否张道陵弟子、《真灵位业图》中所谓的“三天都护”王长、赵升?我认为不是,道书中虽说“王长、赵升得真人九鼎之要”,“功行满备”,“飞升成仙”,但刻座像陪祀,仍欠地位不够。我认为左右座像是嗣师张衡与系师张鲁。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道教称为“三师”。他们是道教徒所尊崇的创教者和早期道教的领袖人物。
  第五、三皇龛:原为 “辩道龛”,后因中座三尊塑像为神农、伏羲、黄帝,故人们称为“三皇龛”。实际上此龛应名“药王龛”才较确切。道教有药王庙,主要奉祀伏羲、神农、黄帝。传说伏羲尝草砭,以制民疾;神农尝草木而正名,药正三百六十有五,爰著本草,黄帝咨于岐伯、雷公而作《内经》。三皇创医药,故人称药王。左右两边以秦汉以来十大名医陪祀。此龛塑像完全符合上述规制。道教药王庙中之十大神医是:一、神医华真君,即华陀⑹;二、先医和真人,名和,秦人⑺;三、先医缓真人,名缓,秦人⑻;四、先医太仓公淳于真人,即淳于意⑼;五、先医岐伯天师⑽;六、药圣雷公真人⑾;七、先医扁鹊秦真人⑿;八、先医张仲景⒀;九、先医葛洪⒁;十、药王孙思邈⒂。“三皇龛”中所祀十大神医,可能便是上述十位。
  第六、玄真龛:清康熙后因避 “玄烨”讳,改称“元真龛”。刻像三尊。主座为玄真子,即唐张志和。他字子同,婺州金华人,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他又著《太易》十五卷。《新唐书·张志和传》中说:“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仙鉴》卷三十六中有传,描述了一些他的神异事迹,说他飞升成仙。《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亦有传。《道藏辑要》危集中有《玄真子》。龛内玄真子刻像左右有二像,是否是童子“神”与“易”?⒃《玄真子·碧虚》虚构有“红霞子”寻觅“造化”之神的故事。红霞子在玄原之野迷途,遇到童子“神”与“易”“浴乎玄川而遨”,于是问津而找到了“造化”之神。
  第七、披云子龛,亦称 “辩道龛”:中座刻像为披云子宋德方。披云子像左右两边各有一立像,我认为不是一般侍者,而是宋披云门人秦志安与李志全。“辩道”即宋披云在为其门人讲道。宋披云、秦志安、李志全是龙山石窟的主要修建者,是金元时著名全真龙门派道士。关于宋披云生平事迹,后文将扼要介绍。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陵川人,来披云弟子,是宋披云刊刻《玄都宝藏》、修凿龙山石窟的得力助手,早来披云三年卒。他编有《金莲正宗记》,著有《林泉集》二十卷⒄。李志全,字鼎臣,号纯成子,邱长春曾“授以道妙暨讳名”,但在石窟铭文中,李志全皆自称为宋披云门人。他曾协助来披云修建龙山石窟及刊刻《玄都宝藏》,殁于元中统二年,后卒子宋披云十四年。他著有《酎泉集》三十卷,编有《修真文苑》二十卷⒅。披云子龛是他们三人为自己立像留世。
  第八,玄门列祖龛,亦称七真龛:《甘水仙源录》卷二有徐琰撰《郝宗师道行碑》,碑中说: “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郝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是谓七真”。据王粹《七真赞》,也说七真是王重阳及马谭刘丘王郝,没有孙不二。但后来全真道创五祖说,五祖即王玄辅、钟离权、吕虽、刘海蟾、王重阳。因王重阳列为五祖之一,于是乃增孙不二为七真之一。那么石窟中的七真刻像究竟是哪七位呢?我认为是: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刘处玄(号长生)、邱处机(号长春)、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依据有二:(一)、《金莲正宗记》倡五祖七真之说,该书编者亦即修凿此洞的秦志安,他刻石立像不会违背他自己所倡导之说;(二)、日本《东洋文化史大系》、《中国文化史迹》中所载道教石窟七真刻像照片,最后一位为女像。这七位都是王重阳弟子,而且以后又都各创道派,即邱处机传全真龙门派;马钰传全真遇仙派;谭处端传全真南无派;王处一传全真嵛山派;刘处玄传全真随山派;郝大通传全真华山派;孙不二传全真清静派。他们都成为各自道派的祖师,因此石室门额题谓“玄门列祖洞”。
  根据上述八龛刻像内容;我认为龛名应为:一、虚皇龛;二、三清龛;二、披云子卧如龛;四、三天法师龛;五、药王龛;六、玄真子龛;七、披云子辩道龛;八、玄门北七真龛。这样较为确切。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1

三、龙山石窟始建时间

  龙山石窟始建时间问题,说法较多:一、《山西通志》、《图书集成 ·道观部》中都说,修建于元元贞年(元成宗铁穆耳,公元1295至1297),为宋披云所凿;二、《嘉靖太原县志》中说,元元贞元年来披云修龙山昊天观,并凿石室八龛;三、《雍正太原县志》中说,来披云只修凿了七龛;《道光太原县志》中说,石室八龛,“凡镌石像二十有七尊”;四、《祖庭内传·披云真人》中说,来披云于宋理宗端乎元年(公元1234)开始增凿石室,在此之前,这里早已有两个石洞,这就是说以后继续修凿了六龛;五、据《山西地方史》记述,元宋披云之前,这里已有两洞,元宋披云、秦志安增修五龛,明正德年间内官畅英重修昊天观,又刻一龛;六、解放后,太原文物管理部门在石窟旁立了一块碑,也介绍石窟修建于1295年。
  上述史料记载因时间有前后,故龛数不一,但说始建于元元贞元年 (1295),是不确切的。宋披云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殁于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春秋六十有五”,如说始建于1295年,则宋披云已死四十八年,何得而修建龙山石窟呢?再者,宋披云修建石窟之前,这里已有两洞,足见始建者亦非宋披云。那么龙山石窟究竟始建于何时呢?我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最早修凿的是哪两洞?根据石洞内的铭文,“虚皇龛”建成于1235年,“三清龛”、“玄门北七真龛”建成于1236年,“披云子辩道龛”建成于1239年。“卧如龛”内虽无铭文记时,但从其卧像雕刻风格及《嘉靖太原县志·寺观·吴天观》记载,均可推断为元代所修。“三皇龛”,《太原县志》有关龙山石窟介绍中,均无“三皇龛”之名,龛内亦无刻者铭文题记,但从其塑像推断,可能为明正德初年内官畅英重修吴天观及石室时新修。这样,最早修凿的洞便可能是“三天法师龛”与”玄真龛”了。
  但《东洋文化史大系 ·宋元时代·道教》中说,最早的洞是“卧如龛”与“三皇龛”,而“三天法师龛”、“玄真龛”系宋披云殁后所刻。我的看法与此相反,认为“三天法师龛”与“玄真龛”确系在宋披云修洞之前就已存在的两洞,不可能是宋披云殁后所凿。理由:一、来披云在世时未修凿这两洞,他殁后,尚存者为其门人李志全,未见李志全继续修凿石室的记载;宋披云等殁后,除明正德年间畅英曾重修昊天观外,未见有他人曾修凿石室的记载。这说明两洞是只可能在宋披云凿洞之前就存在,说是宋披云产后所刻,无根据。二、道教分衍宗派,始自金元,以前并无全真道,那时道教称“天师道”,均崇奉三天法师张道陵及嗣师张衡、系师张鲁,道士凿石窟为三天法师刻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金元时期全真道兴起后,全真道士凿窟刻像就不会这样了,他们所崇奉的是三清、五祖,全真道观内奉祀张天师的不多,这也说明“三天法师龛”是金元之前的作品。三、玄真子张志和所著《玄真子》虽为全真道所注意,但并非课诵经典,只是道书,玄真子也并非全真道所奉祀的祖师,全真道士不会不刻吕洞宾或王重阳而来刻玄真子。这说明玄真子龛只可能是金元之前所修凿。四、《祖庭内传·披云真人》中说,宋披云游龙山时,在昊天观故址(石窟附近)便已见两洞,壁间有“宋童”二字。我认为,宋披云正因受“宋童”二字启发,才在这里“修葺三年”。在龙山石窟附近有古童子寺,相传有人在龙山岩顶上见到两位童子,认为是仙人,于是修建了童子寺。《嘉靖太原县志》:“在县西十里龙山上,北齐天保七年,弘礼禅师起建为栖道之所。时有二童子见于山,又有大石俨若世尊仪容,即镌为像,遂名童子寺”。足见龙山有二仙童的传说,在北齐(公元550——577)时便已有了。我们再看唐肃宗时人张志和所著《玄真子·碧虚》,他虚构了仙人红霞子寻觅“造化”之神的故事,说红霞子遍访宇宙,终于在“玄原之野、“玄川”之滨遇到了仙童“神”与“易”,由于仙童的指引,找到了“造化”之神。我认为,红霞子是张志和的托名,“玄原”即寓指太原,“玄川”即寓指晋水,《西晋志》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自龙山。张志和是一位相信神仙而又到处寻访仙迹的隐逸之士,号“烟波钓徒”。他可能到了龙山,见这里群峰拱立,苍翠横空,嘉树阴郁,泉源芳洁,巉岩中多“仙灵窟宅”,奇峰下多断碑古刹,下瞰平原,万顷如绣,汾流环绕,村落历历,是一个十分优美而又幽深的境地;加之这里又有仙童的传说及大石佛,受到神话的启示,便写了《玄真子·碧虚》。以后,他或者是他的弟子,在这里修凿了玄真子洞,表示信奉。《祖庭内传·披云真人》中所说来披云在石洞中见到的“宋童”二字,我以为只可能是在玄真洞中(因数百年剥蚀,现在已不见镌字痕迹)。五、据山西文史馆地方史学者刘永德同志及太原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天庥等同志从雕刻艺术风格方面考证,也认为“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是中唐或来初所刻,是龙山石窟最早的两个洞。我认为他们的考证是正确的。
  在石窟西侧约百步,有古昊天观,宋披云游龙山得其故址后,曾加修缮,再兴昊天观。足见在元代以前,这里已有昊天观。唐玄宗时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十三道释部 ·观第四引《道学传》“女道士王道怜入龙山自造观宇,名玄曜观。”说明在唐玄宗时龙山已有道观。《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于显庆五年(公元660)曾“至并州。……甲午,祠旧宅,以武士護、殷开山、刘政会配食。”《法苑珠林》卷十四记载,在显庆末年(五年)曾到龙山童子寺看大石佛。可见唐高宗仍不忘并州是唐室之发祥地,同时也到龙山巡礼了佛寺。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在长安立吴天观⒇。所以我认为可能在唐高宗巡礼龙山之后,在龙山之顶修建了昊天观。这些虽非直接记述石窟历史的资料,但间接也可以启发我们推想龙山石窟始凿子唐代的可能性。因昊天观与石窟在史料记载中自来是一个整体、两个部分,主持修凿石窟的道士,便住持于昊天观,宋披云等便是这样。
  综上所述,我认为龙山石窟始凿于中唐时期或稍晚,元代宋披云、明代畅英为相继增修。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1

四、宋披云修建石窟的意义

  龙山道教石窟的主要修建者是宋披云。他是继邱长春之后弘扬全真道最得力、办事最多的著名全真龙门派道士。《祖庭内传 ·披云真人》中说,宋披云名德方,字广道,“披云子”是邱长春授的号,莱州掖城人,生于金大定癸卯(二十三年)八月一日。他曾师事刘长生、王玉阳,后事邱长春于栖霞。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随邱长春往八鲁湾见成吉斯汗,是十八侍行者之一。往复三载,还燕住长春宫(今白云观)。邱长春在他十八位弟子中最看重宋披云,曾对长春宫的道众说:“已后扶宗翊教,汝等皆不可及。”邱长春私谓宋德方说:“汝缘在西南。”宋披云语及道经泯灭,宜为恢复之事,邱长春说:“兹事体甚大,我则不暇兼,冥冥中自有主之者。他日尔当任之。”癸已年(公元1233)宋披云应大丞相胡天禄之请;去河东主持醮事。甲午年(公元1234)游太原西山,得古昊观故址,又见到了两石洞,在这里修葺三年,“殿阁峥嵘,金碧丹力葵,如藷头突出,一洞天也”。丁酉年(公元1237)开始与门人通真子秦志安等谋筹重新刊刻《道藏》,到甲辰年(公元1244)完成《玄都宝藏》,这时是宋理宗淳佑四年、元马真皇后称制第三年。在前一年,他曾到永乐镇拜谒纯阳祠,与潘德冲共同筹划修复永乐镇纯阳洞。甲辰年(公元1244)到终南山祖庭,即陕西刘蒋村重阳万寿宫。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殁于万寿宫。次年冬,门人迁葬于永乐镇纯阳宫。元元统三年(公元1335)所立“披云子祠堂碑”中说来披云殁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后二年迁葬永乐纯阳宫。元至元七年追赠“玄通弘教披云真人”。
  宋披云一生为道教主要作事三项:一、主持增修龙山石窟五个洞;二、主持刊刻《玄都宝藏》,凡七千八百余卷;三、协助修复了永乐纯阳宫和重阳万寿宫。他主要的目的,就在于继承邱长春 “扶宗翊教”。他修石窟是为全真道列祖刻石立像;他主持刊刻《玄都宝藏》,一则因为金代道士孙明道所刊《大金玄都宝藏》已亡伕,二则是借此将全真道之道书刊入《道藏》,以承道教统绪;修永乐宫、万寿宫是修复全真祖庭,因全真道崇奉吕洞宾、王重阳为祖师。宋披云主持刊刻的《玄都宝藏》,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被焚毁,距刊成仅三十七年,但宋披云主持修凿的道教石窟,历时近七百五十年,屡经浩劫,部分尚能留存至今,可以说是劫余倖存的道教文物。它对我们研究金元时期的道教历史以及当时社会的宗教活动情况,是颇有价值的。
作者: 沙里斯新    时间: 2008-10-14 08:21

注 释:
1、即元太宗六年,金哀宗天兴三年。
2、見《终南山租庭仙翼內传·披云真人》。
3、即日本大正十四年。
4、見日本《中国文化史迹》。
5、見《太原县志》。
6、《后汉书》有传。
7、《左传·昭公元年》有记載。
8、《左传·成公十年》有记载。
9、《史记》有传。
10、《黄帝內经》中称“天师岐伯”。
11、《仙鉴·轩轅皇帝》中说:“雷公述炮炙,方定药性之善恶”。
12、《史记》有传。
13、汉末名医,《汉书》有传。
14、《晋书》有传。
15、《唐书》有传。
16、見《玄真子·碧虛》。
17、見《甘水仙源录·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铭》。
18、見《甘水仙源录·成子李君墓志铭》。
19、見山西文史馆刘永德新编《山西地方史》。
20、見《唐文萃》卷71。
21、《东洋文化史大系》对石龛辨列顺序的第五、第六即指“三天大法师龛”和“玄真龛”。




欢迎光临 律令堂和合文化;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文昌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七日和合术、易学风水道法团队 (http://maoshanfa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