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门派-一

  道教的分宗分派,始于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方仙道。兴起于战国时期燕齐沿海一带,乃是从事方技、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学术流派,是道教教义及方术的来源之一,并非道教本身,故不属道教之宗派。继方仙道而起的黄老道,是秦汉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故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据历史记载,道教分立宗派,
实始于宋元之间。

第一章 五大道派


  张道陵之孙张鲁,原居汉中,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五斗米道遂在江南一带流传,为道教龙虎山宗之肇始。到东晋末,天师道代替了五斗米道的名称。
  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五派∶
[一]正一道∶
  据《元史·释老志》记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命庭臣效劳,待以客礼。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子孙世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籙。这是龙虎山张天师世称正一真人之始。《通鉴·辑览》称∶元世祖诎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演道灵应冲和真人。此实为张氏世袭天师之始。据《元史-成宗本纪》记载,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第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明史·方技传》说,正一派道士大都是专恃符籙,祈雨驱鬼。一般说,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籙斋醮。自从道教分衍宗派之后,阁皂山主要传葛玄灵宝法籙,称灵宝派;龙虎山传张道陵法籙,称正一派;江西一带流传许旌阳法籙,称净明派。这三派后来亦均总归于正一道。
[二]全真道∶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嚞(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其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以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其教规与正一道不相同∶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一般多住宫观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
  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九十多年,即北宋熙宁八年(西元1075年),浙江天台山道教大炼师张伯端(紫阳)依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兴起了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
  由于王重阳之全真道与张伯端开创之丹鼎一派均重炼养;又都依托东华少阳君王玄甫、锺离权、吕岩为祖师;又因王重阳派兴起于北方,张伯端派兴起于南方,故王重阳全真道称为丹鼎派之北宗,张紫阳派称为丹鼎派之南宗。据明都印《三馀赘笔》载∶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锺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全真派在元以后发展的支派很多,其中以元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所开创之龙门派最为隆盛。邱长春,山东栖霞人,年十九为全真道士,师事王重阳。成吉思汗在雪山,遣使求之。邱长春应命行万有馀里,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成吉思汗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问治平之方,则答以止杀。成吉思汗甚器重,称为神仙,仍遣使送还。其后累降旨褒扬,并命邱长春管领天下应有的出家善人。由于邱长春受朝廷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故龙门派在元代便信徒较多。
 
[三]真大道教∶
  本名大道教。创使人为沧州刘德仁,时在金熙宗皇统年间。《通鉴辑览》说∶
  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也。五传而至郦希诚,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诚太玄真人,领教事。
刘德仁,道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人。生于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六岁时遭遇北宋末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的靖康(西元1126-1127年)之变,随家徙居盐山太平乡。皇统二年(西元1142年),刘德仁二十一岁,托言老君授道,创建了大道教。据《宋学士文集》五五《书刘真人事》∶皇统二年十一月,迟明既望,似梦非梦,有老人须眉皓白,乘青犊车至,授玄妙道诀而别,不知所之。又说∶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犊车相过,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乃授笔一支而去。其教旨有九项∶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悖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炼养方面,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杜成冤《改建先天宫记》)对于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知。(元赵琳清《大道延祥观碑》)但亦从事替人驱狐役鬼、劾召鬼神。据《书刘真人事》说,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诎刘德仁居燕京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大道教以此流传更广,传其道者遍中国。刘德仁死于大定二十年(西元1180年),前后行教三十八年。该道派五传至郦希诚,元宪宗赐名真大道、六传至孙德福,在至元五年(西元1269年)曾奉诎统辖诸路真大道。八传至岳德文,其教更盛。其教至元末犹不衰,但元以后逐渐衰微,终于消失。

[四]太一道∶
  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一带地方)萧抱珍,时在金熙宗天眷年间(西元1138-1140年)。其教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籙法术,而太一道独以此出名,颇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元王鹗《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谓∶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籙济人,祈禳词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元王恽《秋涧集》六一《韩君碣铭》谓∶远迩向风,受籙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足见当时信奉太一道者之多。金熙宗皇统八年(西元1148年)诎萧抱珍赴阙,颇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宪宗二年(西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萧抱珍为一悟真人。萧抱珍行教达三十年。卒于金大定六年(西元1252年)。
  萧抱珍去世后,由其弟子韩道熙嗣教,仍袭萧姓,故亦名萧道熙。金大定九年(西元1169年),金世宗敕在观内建立万寿额碑。太一道声教大振,门徒增盛(《秋涧集》四七《二租形状》),达数万人之多,其流布区域,东渐于海(同上)。太一道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四传至萧抱珍之再从孙萧辅道,元世祖以安车来聘(《秋涧集》三八《清跸殿记》),并赐号中和仁靖真人。五传至萧居寿(本姓李),《元史·释老志》谓∶至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居寿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西元1276年),赐太一掌教宗师印。太一道六传至萧全佑(本名李),七传至萧天佑(本姓蔡)。其教至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间(公元1324-1328年)犹不衰。但以后则渐次衰微,终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