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大师,其先为月支人,本姓支,世代住在燉煌郡,印度名字,叫做竺昙摩罗刹,因他的老师姓竺的关系,所以去除原来本姓,而改竺姓。八岁的时候就出家,他的老师是印度的名僧,德号谓语竺高座。据说:他每天能读万言的经典,并且过目不忘,虽然有这样的智慧,却不懈怠,仍然操行精苦,笃志好学,因此,博览六经,游心七籍,不管外面对他毁誉怎样,但他始终不介于怀,其修养功夫之深,于可见一斑了。
中国那个时候主政的人,是晋武帝,佛教的建筑物如寺庙图像虽然有了,全国民众也崇信非常,惟方等深经,还是蕴藏在葱领以外,这时他,慨然发愤,立志要弘扬大法,逐决心追随他的老师竺高座一块儿去西域,一面游历诸国,增长见闻,一面学习语言文字,以备他日摄化群众,沟通心声的工具,数年后的他,竟然贯综了诂训,音义与字体,无不洞悉,不用说别的,单以语言这一部门做例子,他就学会了三十六种的不同语言,像这种惊人的造诣,委实使后代的我们,既惭且愧?
他由身毒,回到中夏,请了大量的梵经,从燉煌至长安,不停地沿路传译,翻成晋朝文体,总计有一百六十五部之夥,佛陀圣教今日能够在震旦普遍流传深入民间,他的功绩,实具有不可磨灭的史页!法护大师到了晋武帝末叶,隐居于深山里静修,起初山里有一个很好的古涧,终日泉水潺潺,而且清澈照人,味甘醇厚,他常常取那个涧里的水,或者煮茗,或者沐浴,方便到了极顶,后来不知那个采薪的人,不明因果,把涧里的水搞脏了,没有多久的时间,枯涸到底,滴水俱无,他看了这情形,哀感万分,垂着头,在涧之四围,黯然神伤地徘徊着,同时,喟然叹曰:「人之无德,逐使清泉辍流,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我当移去耳」。言讫,那个枯涸的涧水,突然如泉上涌,霎时整个枯涧,尽成泽国,从这一点看来,他的内心真诚与德学之崇高,不仅令我们永久敬佩,连山神都被他感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