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上海博物馆1994年由香港购回的战国楚简,总的说来,年代可能在战国晚期前段,即公无前300前278年之间。竹简中有《周易》,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周易》最早的本子,但也是只有经文,没有传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简本《周易》各卦都有彩色的符号,这种符号的用途不完全清楚,但经学者研究,如果依照传世本卦序,符号的分布便得到合理的解释,这证明简本的卦序就是传世本一样的卦序。有兴趣的,请看《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辑姜广辉先生的《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的意义》一文。
这个简本在校勘上有很大意义。其间确有比传世本以及马王堆帛书等本优胜的地方。比如帛书本有一些错误,与简木比照,就可知道致误的原因。例如《夫畜》九五,今传本“fén@③豕之牙”,首字简本作“芬”,是音近通假,帛书本作“哭”,过去无法理解,现在知道是“芬”的形讹。 简本还记明帛书本有些地方胜于今传本,如《随》上六,简本“从乃@④之”,帛书本第三字作“@⑤”,只是把上半字错,而令传本作“维”,估计是字的残脱。 但是有些地方,简本不如帛书本,如<颐》初九令传本“观我朵颐”,“朵”字帛书本从“手”“短”声,古音对转,合于情理,简本作“@⑥”,就不对了。“@⑥”其实是错字,应从“du an@⑦”声才对。简本的错字还有不少,如《讼》九二“三百户”,简本竞把“百”错为“四”字。另外,若干地方还不如今传本。
这些表明,不管是上博的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双古堆汉简本,都是<周易》-书传流过程中的链环,但它们并没有直接承袭的关系。《周易》在西周已基本定型,简本,帛书本和令传本没有根本上的差异。
五、湖北省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
大家知道,古有三<易》之说。《周礼春官太1、》日: “太1、掌三《易》之珐:一日<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汉代还有人见过《连山》、《归藏》。东汉桓谭说: “<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h。”可是《汉书艺文志)对此未载。后代虽有著录,但皆被疑为伪书。清代马国翰《玉西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辑太。 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竹简。这座基为战国晚期的秦基。这批竹简经过学者的研究整理,被认为是《归藏》。
对照这个竹简本《归藏》和《周易》,辑本《归藏》,我们可以研究它的年代和它与《周易》的关系。一种情况是,卦画相同,但卦名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周易》的《谦》卦,<归藏》作“陵”, “谦”与“陵”不管音与义都是没有关系的;《周易》的《家人》卦,《归藏》作“散”,“家人”与“散”也是没有关系的。可见《归藏》有些卦名是和《周易》不一样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有的卦名虽不一样,但是它们还是有关系的,比如《坎》卦,《归藏》作“劳”。辑本“劳”写作“荦”, “荦”是“劳”的假借。“坎”和“劳”字本身好象是没有关系,但<说卦》中说:“蒂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坎”就是“劳”。现在我们看到,<归藏》“坎”就叫“劳”。为什么呢?《说卦》有解释: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日:劳乎坎。”这个解释完全是从<周易》来解释的,不是从《归藏》解释的。所以<归藏》把“坎”做“劳”,这一条就足以说明令是见到的<归藏》不仅晚于<周易》,而且是从《周易》来的,是从易学来的,是从《说卦》来的。这绝对不是<说卦》抄<归藏》,因为如果《说卦》抄《归藏》,一定按<归藏》上讲,而<归藏》有一个特点,坤卦是首卦。因而,<归藏》是从<周易》而且是从《易传》来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归藏》的时代性可以从此看出来。还有一种,《归藏》的卦名是从<周易》联想来的。<鼎》卦,<归藏》做“z r@⑧”。“Z,@⑧”是小鼎,这是连类而及。
第二种是文字形体不同,但还是同一个字。比如,《坤》,在《归藏》作“@⑨”,其实这还是“坤”字,汉碑里有此写法。从大,申声。又如《周易》的《明夷》卦,辑本《归藏》做“明@⑩”,“@⑩”是“夷”字古文。
第三种就是通假字。《周易>的《需》,《归藏》作“溽”,<剥》卦作
“p&uacute;@ (11)”。有的通假不太容易想到。比如,《蛊》卦,《归藏》作“夜”,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蛊”在<后汉书》里通作“冶”,“夜”与“冶”又是相通的。特别是在汉代,常用通假字。又比如,gu&agrave:i@r12J,<归藏》作“@f13J”,其实是“jì@ (14)”。在古音中都聂见母月部,是同音字。 还有的就是增字。《家人》卦,在出土的<归藏》中是“散”,在辑本中是“散家人”。还有
《小畜》,《大畜》,在辑本里,作“小毒畜”, “大毒畜”,多了一个字。我猜想,这可能是传
抄的原因。“散”就是“家人”,当时注:“散,家人。”后来抄在一块了。“毒”、“畜”通假,“小畜”就是“小毒”,当时是“大毒”、“小毒”,后来加了一个“畜”字。《恒》卦,《归藏》简作“‘巨我”, “我”是衍字,大概是联想来的,因为还有一处出现,就是“恒娥”, “恒”就是“藿”,“恒我”就是“嫦娥”。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讲到了很多类似的例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错字。比如,《豫》卦,马王堆帛书《周易>写作“余”,这是一个假借字。王家台简写作“介”,这个比较奇怪,辑本作“分”。这是由“余”错为“介”,“介”又错为“分”。又比如《睽》卦,王家台简作“@f1"”,辑本作“翟”。古文字里“睽”写作“@r16j”,由此错为“@f15J”,由“@r15J”错为“瞿”。当煞这是我们的推想,不过这些推想,可以看出,它对于我们研究古文字很有用处。《周易》的《中孚》卦,简文作“中绝”。实际上, “孚”的古文和“绝”字所从的“色”非常相似,以致讹误。 简本<归藏》有700多片,多有卦画,卦名,爻辞,l、例,故事。通过其中的l、例可以研究《归菇》的时代。这些|、例现在看来都不是真实的。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历史人物。根据现在看到的材料,简本和辑本的《归藏》涉及的人物有士娲,黄帝、蚩尤,丰隆、舜、鲧、夏后名、羿、嫦娥,河伯,桀,殷王,伊小臣,周武王,穆天子、赤乌r见于<穆天子传》J,宋君、平公等。这里面的人都是有名气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涉及到了宋君和平公。历史上有名的平公有两个,一个是宋平公f前575前532)、一个是晋平公r前557前532)。不管是谁,都是公无前六世纪后期
也就是春秋晚期的人物,可见这种《归藏》是不会早的。有人认为是商朝的<归藏》,这怎么可能呢?从它和易学有关来看,我倾向于认为它是战国比较晚的作品,不可能太早。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历史上确乎有“三易”。可是《连山》、《归藏》大概都已佚失了。究竟是否夏有《连山》,殷有《归菇》,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至少有这种说法。今天我们发现了《归藏》,但这种<归藏》仅系占I、之书,而且是不登夫雅之堂的,所以《汉志》未收它。它是比较晚出的,在易学上没有太大的价值。
今天我们研究孔子,马王堆帛书给我们提供了非窄重要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与<周易》经传的关系。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学术上与占l、的《周易》分道了。帛书《要》篇里面说,孔子与占|、的“史巫”是同途殊归。孔子建立的易学的传统,是我们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占|、的材料虽然和研究《周易》的本子有关系,但和易学没有多少关系,必须区分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