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基础之道教的发展及道经与道派

道教创立之后,便在历史的风雨之中逐步成长、壮大,这自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道土们的努力。基于弘扬道教这一目的,道土们苦心钻研,传教布道。由于所属的教团组织不同,以及所处历史环境的不同,他们对修道的理解及具体修炼方法的采用便有所不同,此便形成了不同的道教流派。而众多经文典籍的撰著,更是道士对道教发展的呕心沥血的贡献。
    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出现在东汉末年,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因此人们便将道教的正式诞生时期定在东汉末年。太平道是由奉事黄老道的河北钜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时(公元168年一189年)创建的。张角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及手下的8个大弟子,在创教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太平道奉“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以<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太平道的主要宗教活动是依托神道为人治病,其方法是先由道师作符祈祷,病者叩头思过,然后吞食符水。太平道的组织单位为“方”。又有大方、小方之别,大方有教徒万余人,小方则六七千左右,每方立部帅统领。东汉时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就是由太平道组织发动的。这次起义遭到了朝廷的残酷镇压,张角兄弟牺牲,起义以失败告终。
    五斗米道是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年一144年)在蜀地所创立。张陵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又传其子张鲁,此即道教史上所称的“三张”。该教派起先王要活动于川西北和陕南一带,后传入中原及东南沿海一带。五斗米道又叫米道、鬼道,系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而得名,其也是一支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民间道教。势力,太平道起事时,汉中地区的张修(五斗米道前期领导人之一)曾率领教徒响应。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目口《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流传下来的<老子想尔注)一书,就是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记录。该道派以“治”为单位,是一种教权与政权合一的组织,各治均立治官,统领教徒信众,代天师行使职权。天师是五斗米道的最高领袖,新入教者叫“鬼卒”,成为骨干之后,便让他统领一些新入教的“鬼卒”,这时他就成了“祭酒”。在宗教活动方面,五斗米道除与太平道一样边利用替人祈神思过、符水治病等手段传教而外,还采取在要道路口设“义舍”,以米肉菜肴供应过往行人的方法吸引群众入教。因五斗米道的宗教领袖为“天师”,因此该教派又称为天师道。曾割据称霸汉中地区近30年之久的张鲁后来投降了曹操。张鲁死后,五斗米道仍不断发展,逐渐蔓延全国,到东晋时还曾发生过孙恩在江南聚集五斗米道信徒造反的事情。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家族也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尚属早期民间道教,主要在下层群众中传播,并往往被作为农民起义的旗帜。从晋代开始,早期天师道开始逐步由民间向官方渗透、转化,许多道士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对此,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东晋时的著名道士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死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葛洪的出现是道教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的代表作《抱朴子》一书集神仙思想之大成,不但奠定了神仙道教的思想基础,而且为道教的官方化、正统化和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一套修道成仙理论体系以及具体的修炼成仙方法。他攻汗民间原始道教,主张以神仙养生为修道目标,并且将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等纲常名教思想引入道教教义,形成了他的神仙养生其内、儒术应世其外的修道模式,为道教被官方所接受修通了道路。神仙养生的修道目标,具体体现为通过炼丹服食,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这也是葛洪所极力提倡和实践的,并成为其时大多数道士曰常修炼生活的主要内容。葛洪对民间原始道教的改造,对道教的发展以及道土宗教角色的定型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道教史称两晋南北朝和唐代的道教为神仙道教,神仙、金丹成为其时道工修道生涯中的两大精神支柱。
    葛洪之后,北魏嵩山道土寇谦之不口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在继续改造原始民间道教、修订道教教义理论和斋戒仪式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因而成为道教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寇谦之(公元365年一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出身于信奉天师道的名门望族。据《魏书·释老志》i己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他自幼修道,后随有“仙人”之称的成兴公入华山、嵩山修道7年,深得成兴公器重,认为他可以做“帝王师”。成兴公死后,寇谦之继续在高山修道,精专不懈,名声渐起,这时他便开始着手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早期天师道的教会组织、教内规章以及修炼方术均加以改革,并得到了当时北魏政权的支持(洋见后面“道土与宫廷”一节有关部分)。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在性质上由原来带有浓重原始巫术色彩的民间道教,一变而为符合朝廷和土大夫贵族阶层口味的官方道教。所以,道教史上一般称它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公元406年一477年)出身于江南土族名门吴郡陆氏,相传是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陆修静对于道教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道教经典和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斋醮仪规方面。他曾与弟子孙游岳等居建康(今南京市)崇虚馆,“相术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整理道经,建立道门仪范,并开创了道教供奉神像的先例,结束了道教不奉神像的历史,使天师道在南方的传播、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陆修静还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以极度讲究斋戒仪范为特色),成为道教仪式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朝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以与北方地区在寇谦之影响下所形成的“北天师道”相区别。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土、陆修静的再传弟子陶弘景(公元456年一536年)在构建道教神仙谱系以及整理道教修炼养生术等方面亦殊有贡献,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陶弘景是弃官而到句曲山(今江苏茅山)隐居修道的。他主要传授上清大洞经篆,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弟子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因此后世又称上清派为“茅山宗”,它是道教各宗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道派。另外,以位于终南山下的楼观(在今陕西周至县)为中心,广泛传播于北方关陇地区的楼观道,是继寇谦之新天师道之后兴起的另一个重要道派,道经上有关西周时函谷关令尹喜在终南山北麓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以及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尹喜迎请老子到楼观讲经而得道成仙的仙话,就是楼观派道士们编造的。该派道土还曾与当时势力亦不小的佛教徒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对道、佛二教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隋唐至宋,道教发展的格局更加扩大,道派也愈宋愈多,道中分派,派中分宗,并逐渐出现合流的倾向。这与当时朝廷的扶持也不无关系,尤其是在唐代,朝廷,尊道教为“国教”,奉老子为“圣相”,这样道教与李唐王朝就共同崇奉一个“相宗”,而道土便可以享受朝廷提供的种种特权。因此,道教在唐代十分兴盛,各种斋醮礼仪、炼丹方术以及法篆经戒传授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完善,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宋代还产生了诸如神霄派、清微派、净明道等新的道派,至于从唐末五代至宋代逐渐兴盛的内丹修炼术,更是道教发展史上的一
件大事。
    金、元时期,道教的发展又呈新的格局。这时,南、北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争明派等道派一并而为以符篆为主的正一道,而于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王重阳(公元1112年一1170年)所创立至丘处机(公元1148年一1227年)而进入全盛时期的全真道则成为当时与正一道并峙.的另一重要道派。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咸阳(今属陕西省)大魏村人。出身豪门,早年习儒业,曾中武举,然而怀才不遇,便流浪四方,并悟道出家做了道土。王重阳先在终南山修道,金大定七年到山东传道布教,先后收了马钰(丹阳真人)、谭处端(长真真人)、刘处玄(长生真人);丘处机(长春真人)、王处一(玉阳真人)、郝大通(广宁真人)、孙不二(清净散人)7个弟子,即所谓的“北七真”。经过王重阳及其弟子坚韧不拔的努力,全真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在北方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教派。此道派名为“全真”,是取“保全真性”之意。由于全真道的出现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特意介绍一下。另外,.金、元时期还出现了由肖抱珍创立的太一教,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教,都在道教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道教在发展中呈逐渐式微之势。其时,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元时期那样的活跃势头,更没有产生新的有影响的道派。历代皇朝虽然也利用道教、道土,但总的来说重视的程度不如以前了,因此道教、道土在明、清两代不如唐、宋、元时那样走红。当然,这只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具体说来,以江西贵溪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在明代颇受重视,正一道的天师成了全国道教的首领,而全真道则不受重视,只是由于明成祖敬仰武当山全真道土张三丰,全真道才在武当山兴旺过一阵子。在清代,由于丘处机传下的全真道龙门派第七
代宗师王常月的四处传教,曾使全真道出现过一段“中兴”的时期。
    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士,除了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而外,尚有许多。比如仅在唐、宋两代,就有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有被称为唐代三大神仙思想家的名道成玄英、司马承祯、吴筠,有堪称为道教礼仪大师的唐未五代时的名道杜光庭,有被列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被称为‘‘睡仙’’的宋代高道陈抟(tudn团),有集内丹学说之大成而成为一代著名道土学者的张伯端,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或潜心钻研修炼方术;或积极地传教布道、创宗立派;或整理修订教义教规、斋戒仪范;或整理注释道经,在道教教义教理、修持方法以及医学、药物学、化学、养生学等方面,作出了极木的贡献。从本书第二章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他们的一些生活事迹,这里不遑列述。
  关于道教流派,又有丹鼎派和符篆派之说,这是从道土所持的修炼方术之不同而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非特意指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一个具体道派。所谓“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系对道门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该派道土受古代神仙家、方仙道的影响最大。魏晋至唐代,丹鼎派道土主要是烧炼外丹,宋代以来鉴于服食外丹的弊端(主要是中毒,洋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则转向修炼内丹,即所谓“钟(离权)吕(纯阳)金丹道”。全真道南北宗即属该派。该派道土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意识最为强烈。所谓“符篆派”,系对道门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道教史上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及魏晋以来的灵宝派、上清派以及后来包容了许多道派的正一道都属于符篆派。该派道土受古代巫术和鬼神崇拜影响最深,擅长符咒祈禳,役神驱鬼,消灾占口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多活动于民间。当然,这只是指壬要倾向,事实上丹鼎派道士也使用符咒等方术,符篆派道土也修炼金丹(外丹、内丹)。因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要不断提到这两个道派,讲述他们的修道生活特点,所以这里特意先介绍一下。
八字预测、六爻占卜、奇门遁甲、风水策划、预测分析、情感挽回、情感预测、情感咨询、和合风水、催婚姻风水、斩桃花风水、回心转意和合风水、七日和合风水、和合文化易学风水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