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前面的两个章节中我们详细讨论了,宋代的先天图,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二进制和逻辑卦变而来的图,在我们这一章节中,们将注重讨论,先天图的作者邵雍。
一 邵雍的周易观
我们翻开南宋以前的易学著作,从中看到有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解说,大多是以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四象为四季或八七九六四数(春木八、夏火七、秋金九、冬水六),八卦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象,大业为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万物。这是自汉唐以来诸儒皆视为通解之义。以易学大家胡瑗为例,他在《周易口义》中就说两仪为天地,四象为木火金水之八七九六所象之四季。张浚的《紫巗易说》也作如此解说。即使是程颐,虽于自己所著的《易传》中不对此段文字作任何解说,然从其平日言论中可知,他是以"易为体"、"理为道",并有"道亦器,器亦道"之说,还特别强调"道非阴阳"(见《二程遗书》)。
阴阳并非实体,而是一归纳实体的抽象概念。天地、男人女人等是具体的概念,说天为阳地为阴或男为阳女为阴,是阴阳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系辞》曰"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象"是模拟物之"形容",两仪就是法天地之象。如果说太极有一理,两仪有一理,直到万物(六十四卦)还是有一理,这种"理学"说,尚可谓一家之言。然而,说可以用"加一倍法"把太极一理不断地"一分为二",得二理、四理、八理、十六理……,这就是胡说了。"理"又如何能分?有"阴理"和"阳理"吗?同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阴"和"一阳"可以用"加一倍法"无限地"一分为二",这也是胡说。"象"是圣人观物而拟,既谓"圣人设卦观象","卦"中就有象可观,而不是"观理"。《易经》中的"卦象"是由"-"和"--"两种符号构成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不是分割刚或分割柔而生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是阳变阴、阴变阳,而不是分割"爻"以为之变。
南宋之前,没有人以一黑一白的长方形条块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为卦之"爻"。刘牧只是以黑白圆点表示数,周敦颐《太极图》只是以圆圈中的黑白弧形块表示阳中有阴和阴中有阳。直到北宋晚期,程颐的弟子杨时方"画个圈子,以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一圈象太极一气,圈内半黑半白象天地两仪。天为阳地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日阳月阴,日月就是"易"。这是杨时的观点(与其师"易为体"、"理为道"说有出入)。"理"是个啥模样?谁人见一个〇,就知道"这是一理"?太极一气,本不可图,强以一〇为图,亦是为着说明问题而"像此者也"。既画一〇,就是一"象"而不是一"理"。
邵雍曰:"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又曰:"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观物外篇》)说得很是明白: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而万物本不出太极之外,有古今之象而不是有"古今之理"。这就是邵雍的太极观。他的太极观是承接汉唐以来的观点,并没有把"太极"说成为纯粹的"理"。
二 邵雍主"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说
邵雍曰:"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八卦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又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又曰:"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也。"(同上)还是说得很明白: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错而来的。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易六位而成章也。"南宋时朱熹以此段语录为根据,说这就是邵雍分"一阴"和"一阳"为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加一倍法"。殊不知这是邵雍于"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而说"万物生"的过程。他实际上是在说如何由"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即是我们于上一讲中所介绍的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的过程。这个卦变过程正是"一分为二"的"加一倍法"。"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由三位八卦相错而得六位的六十四卦。
邵雍与北宋时期诸儒一样,是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所不同者,他是以八卦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他既然主"八卦相错"说,就不是以分隔一阴爻或一阳爻而得什么"四象"、"八卦"。还得重复地强调一下:一个"-"爻似可"一分为二"得二"阳爻",可是一个"- -"又如何"一分为二"呢?分后岂不是又得二"阳爻"!如何能分出"阴爻"?
三 邵雍说"易之体"
邵雍曰:"老子,得易之体者也。"(同上)所谓"易之体"是指《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话所表达之义。在他看来,《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段话就是得"易之体"之说。当然,这是出于邵雍个人的理解。在邵雍看来,道为太极,一亦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一生二"。两仪生四象(八卦),就是二生三,八卦就是四象(他之所以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就在于要合于"二生三"之说),八卦相错生大业(六十四卦)就是"三生万物"。《易》曰"生生之谓易"。既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就是由阴与阳的结合而生。这是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组织"理论的。中国古代没有"上帝于七天里造就世界"的"他组织"之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万物是通过自身的阴阳自组织而产生的,不是什么人(或神)"分隔"而成的(上帝又是如何来的?)。混沌一气分,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这是古人普遍信奉的理念。有天而有日月星辰,有地而有水火土石,这是邵雍的宇宙观。有此观点,四象就是"象"天之日月星辰和地之水火土石,也就是八卦所"象"之物。这就是他三十多年以心"观物"的结论。
我们明白了《先天图》是由卦变而来的一幅图之后,讨论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南宋张行成于《元包数总义序》中曰:先天图"圆者天也,自一阴一阳各六变为三十二阴三十二阳者,运行数也。"于《元包数总义》中曰:"先天卦自乾变坤,得一百九十二阴而成六十四卦,自坤变乾,得一百九十二阳,亦成六十四卦。"可见,还是有人理解邵雍的卦变"加一倍法"的。可是,朱熹分割"卦爻"的"加一倍法",却是必须先把《易》卦的原本符号替换作黑白条型块,而后方可以用来"一分为二"。他自太极"生"一白条、一黑条起进行分隔,得一六十四"卦"大横图,然后就说《先天图》是由大横图"拗转"围成的。显然,他不知道《先天图》是由卦变而得到的。既然不知此,往下说邵雍之学,就是对者少而错者多了。
时至今日,一些国学大家仍在那里说邵雍的"加一倍法"是分隔一阴一阳。这是本着南宋朱熹为着宣扬其理学的目的而曲解的邵雍之学在那儿发议论。中国的儒学,到了南宋时期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变化,这与当时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势和道教的空前发展有密切关系。我们今天要明白的是:北宋与南宋,虽然都是赵家的天下,但是,儒学道统(包括《易学》)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易》学方面,自朱熹有意识有目的地易置刘牧的河图洛书、曲解邵雍《先天图》的来源、改画周敦颐《太极图》之后,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又加之明、清两代朱熹易学立于学官的影响(明有皇帝下令编篡的《周易大全》,清有康熙《御纂周易折中》,二书中都收有《易学启蒙》),人们已经不再深入探讨邵雍之学的真实内涵,盲目相信朱熹所说的就是邵雍之学的"本义"。自民国以来至今,没有一位国学大家曾对邵雍的《皇极经世》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人能把邵雍之学的真谛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亦悲乎!
邵雍的哲学大有研究的必要。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阐述古人的"自组织"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邵雍之学。虽笔者人微言轻,然出于正本清源之目的,不得不有此呼吁。笔者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之有识者,倘若有志者能深入研究邵雍之学,他一定会有所建树。 |